《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
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72歲時為無用師和尚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的觀賞臨摹。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
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
“剩山圖”今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
雖黃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陽市境內,但畫卷內容對比寬敞平坦的"富陽江"和山峰峻奇峽谷雄偉的"桐廬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圖所畫內容約80%在桐廬境內富春江的景色,20%為富陽的景色.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72歲時為無用師和尚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每天不思茶飯的觀賞臨摹。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
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跡。但乾隆皇帝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跡當贗品處理。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皇帝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
“剩山圖”今天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則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