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菌不予
-
2 # 挖啥呢
當然。一個很現實的原因就是,麥克白失敗後,班柯的兒子(如女巫預言地)成為了新王;而在現實世界中,班柯真的是莎士比亞時代的國王詹姆斯一世的祖先……所以您覺得麥克白還有勝算麼?
拋開這個政治背景,只看這個故事,其實《麥克白》在我看來,講的是一個(男)人與慾望的複雜關係:麥克白本無謀逆之意,但千不該萬不該三女巫為他點燃了慾望。這其實才是真實的我們——平日裡我們看起來都沒有貪念,但在財富、權力、美色等等誘惑觸手可及時,我們便不再是平常的那個自己了。這是人無法控制的命運悲劇。
從這個角度來說,麥克白是必須要失敗的。如果他成功了,從道德上來說,故事便陷入困局,即《麥克白》變成了宣揚慾望可以無限膨脹的作品,莎士比亞是無法收場的。更重要的,從對人性的開掘角度來說,正是這種被冥冥之力(如三女巫)控制的人的無力感,才最具有悲劇英雄的壯烈與遺憾,如果麥克白能夠凌駕於三女巫的預言之上,他就不是我們關心的悲劇英雄了,而是無所不能的神明瞭。
臺灣京劇藝術家吳興國,曾經將《麥克白》改編為京劇《慾望城國》,並對劇情做出了一點至關重要的修改:麥克白刺殺鄧肯的原因,是因為害怕鄧肯猜忌他功高震主,麥克白為了自保,於是不得不先下手為強。這個“中國化”了的故事其實少了“慾望”的味道,多了鬥爭世界中的暴力與無奈,所謂“進也不得退也不得”,在我看來更加具有說服力——當然,麥克白於此就更不可能成功了。
先有女巫的預言,後有國王授予他考特爵士,加上自己的貪婪使得自己深信不疑女巫說他要做未來國君的話。被預言,然後相信也原本無妨,但因為貪婪加上殘暴的本性去爭奪王位,使得他必然失敗。貪婪已為人不齒,更何況殘暴,想作為君王,殘暴又是不可取中之重,所以眾叛親離,失敗的局面是命中註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