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寵黃豆豆

    在《成長的煩惱》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時候孩子們要做的事情父母並不同意,父母給出自己的意見建議,但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寧願孩子們碰了壁之後再來安慰孩子,或者並不直接指出孩子們的錯誤之處,而給予啟發式教育,讓孩子能自己認識到。所以很多人都說美國的孩子和父母之間是平等的,父母對孩子是民主的。而我們中國的棍棒教育顯得那麼落後。如果看完整個《成長的煩惱》你就會明白,即使在美國,這樣的家庭,這樣的教育方式也是很侷限的,因為父親傑森·西佛(Jason Seaver)是名心理醫生,母親麥琪·梅龍(Maggie Seaver)是名報社記者,他們懂得怎樣引導孩子的叛逆躁動的心理,他們能準確的把握讓孩子們的過失在可控的範圍內。美國整體受教育水平比較高,但也不是每位父母都懂得引導式的教育方式,更不用說中國了,大多數父母包括我的父母只懂得一些簡單道理,根本沒有耐心聽你的解釋,而且自古以來中國傳統“孝”字為先,要維持父母的權威,強調等級秩序,這就是“禮”。中國傳統家庭教育強調品行,《成長的煩惱》中mike不論學習怎麼差勁,但堅決不沾染毒品,孩子們犯錯一定要接受懲罰,父母明確的指示要嚴格執行,這些教育理念都是相同的,只是由於國情不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同,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而《成長的煩惱》引進中國時正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些捨本逐末,過於追求學業而忽視了品行。加之這個時期社會思潮動盪不安,父母們都更加嚴格約束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復食怎樣不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