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畫譜》,又稱《畫傳》,誕生於清代。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曾在南京營造別墅“芥子園”,並支援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編繪畫譜,故成書出版之時,即以此園名之。此畫譜堪稱中國的教科書。
《芥子園畫譜》生成的原由,與中國明清時期的傑出劇作家、戲劇理論家李漁有關: 李漁,號笠翁,1611年生。 明朝崇禎十年前後,他由杭州遷居到江寧(今南京),在那裡建了一座園林式家宅,他為家宅起名為芥子園。 李漁是個好客、善友之人,特別是非常希望結交廣泛的文人墨客,以達到談文說墨增長見識的目的。為了使文友們經常有一個高雅的集聚之處,推廣和交流不同的文風和畫派,李漁就在芥子園的附近又建了幾間門朝街的屋子,門上掛著“芥子園”之匾額。 他還從各地採購了不少文學、戲劇及繪畫、書法方面的書籍。不久,芥子園的名聲就振動了江南。之後,李漁還主持芥子園出版書籍。
到了清朝康熙十五年前後,李漁和他的女婿沈心友談論繪畫問題時,覺得應該有一本可以供學畫者自學的範本性技法教科書。 他和女婿定下了要編一本《芥子園畫傳》後,便開始了尋找、整理及徵集稿件的工作。他們首先編了山水畫譜集。這集的山水畫譜稿,是由清代畫家王概在明代畫家李流芳的43幅課徒畫稿基礎上繪製的,王概等又增繪90幅,該冊共133幅畫譜,是五色套印出版的。第二集蘭、竹、梅、菊畫譜,由諸曦庵編繪蘭和竹的畫譜,王蘊庵編繪梅和菊的畫譜,還加入了諸?、王質等人的畫譜稿,共125幅,經王概、王菁、王臬三兄弟編輯出版。 王氏三兄弟還徵集了花卉、草木、魚蟲、禽鳥畫譜稿166幅,編為第三集。第二集和第三集《芥子園畫傳》,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用木版彩色套印。這時李漁已去世。到了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又出版了第四冊人物畫譜。這集人物畫譜,是由書商們湊集各地名家的人物畫譜稿而成的,共有324幅。 到了光緒年間,畫家巢勳(清末著名畫家張子祥的學生)將以上《芥子園畫傳》的一、二、三、四集重新臨摹修編,然後在上海石印出版,從此《芥子園畫傳》得到了更廣泛的流傳。 到了1960年時,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巢勳的臨摹本,用膠印版單色出版了《芥子園畫傳》普及本,後又重版。 到1982年,上海書店又影印出版了《芥子園畫譜》精裝本和平裝本。 源於李漁主持編繪的《芥子園畫譜》,為國畫藝術的廣泛傳承起了不朽的啟迪作用
《芥子園畫譜》,又稱《畫傳》,誕生於清代。清代著名文學家李漁,曾在南京營造別墅“芥子園”,並支援其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王概、王蓍、王臬),編繪畫譜,故成書出版之時,即以此園名之。此畫譜堪稱中國的教科書。
《芥子園畫譜》生成的原由,與中國明清時期的傑出劇作家、戲劇理論家李漁有關: 李漁,號笠翁,1611年生。 明朝崇禎十年前後,他由杭州遷居到江寧(今南京),在那裡建了一座園林式家宅,他為家宅起名為芥子園。 李漁是個好客、善友之人,特別是非常希望結交廣泛的文人墨客,以達到談文說墨增長見識的目的。為了使文友們經常有一個高雅的集聚之處,推廣和交流不同的文風和畫派,李漁就在芥子園的附近又建了幾間門朝街的屋子,門上掛著“芥子園”之匾額。 他還從各地採購了不少文學、戲劇及繪畫、書法方面的書籍。不久,芥子園的名聲就振動了江南。之後,李漁還主持芥子園出版書籍。
到了清朝康熙十五年前後,李漁和他的女婿沈心友談論繪畫問題時,覺得應該有一本可以供學畫者自學的範本性技法教科書。 他和女婿定下了要編一本《芥子園畫傳》後,便開始了尋找、整理及徵集稿件的工作。他們首先編了山水畫譜集。這集的山水畫譜稿,是由清代畫家王概在明代畫家李流芳的43幅課徒畫稿基礎上繪製的,王概等又增繪90幅,該冊共133幅畫譜,是五色套印出版的。第二集蘭、竹、梅、菊畫譜,由諸曦庵編繪蘭和竹的畫譜,王蘊庵編繪梅和菊的畫譜,還加入了諸?、王質等人的畫譜稿,共125幅,經王概、王菁、王臬三兄弟編輯出版。 王氏三兄弟還徵集了花卉、草木、魚蟲、禽鳥畫譜稿166幅,編為第三集。第二集和第三集《芥子園畫傳》,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用木版彩色套印。這時李漁已去世。到了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又出版了第四冊人物畫譜。這集人物畫譜,是由書商們湊集各地名家的人物畫譜稿而成的,共有324幅。 到了光緒年間,畫家巢勳(清末著名畫家張子祥的學生)將以上《芥子園畫傳》的一、二、三、四集重新臨摹修編,然後在上海石印出版,從此《芥子園畫傳》得到了更廣泛的流傳。 到了1960年時,人民美術出版社根據巢勳的臨摹本,用膠印版單色出版了《芥子園畫傳》普及本,後又重版。 到1982年,上海書店又影印出版了《芥子園畫譜》精裝本和平裝本。 源於李漁主持編繪的《芥子園畫譜》,為國畫藝術的廣泛傳承起了不朽的啟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