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雜言古詩。此詩表達對人生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的感慨,表現出一種對於生活中存在過、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與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全詩由一連串的比喻構成,描述隱晦而又真實,朦朧中又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是情詩的一首佳作。後人曾譜為曲子,廣為流傳。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半夜時分到來,天亮以後離去。來時像春夢一樣能有多少時間?去時又好似朝雲散盡沒有覓處。

  • 2 # 使用者6789703360709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白居易的詩不僅語言淺近,而且意境亦多顯露。這首“花非花”就有些“朦朧”味兒。

    詩取前三字為題,近乎“無題”。

    首兩句即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非花”、“非霧”均系否定,卻包含著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因此可以說,這是兩個靈巧的比喻。從後二句的補敘,可知這裡取喻於花與霧,在於比方所喻之物的短暫易逝、難持長久。

    後二句頗使人疑心是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看,明顯的又不是說夢,“夢”原來也是一比。這裡“來”、“去”二字,在“音”與“情”上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此再生髮出兩個新鮮的比喻。

    尾二句實在又是比喻。“夜半來”者,春夢也,春夢雖美卻短暫,於是發出疑問:“來如春夢幾多時?”“天明”見者,朝霞也,雲霞雖美卻易散,於是又發出一嘆“去似朝雲無覓處”。

    以上這種有一連串比喻構成的詩,又叫做“博詠詩”。博詠,就是每個比喻環環相扣,如雲行水流般自然成文,反覆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詩詞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確的。而此詩之間用作比喻之物,不只被比喻之物,好像一個耐人尋思的謎。正因為如此,詩意也就“朦朧”了。

    此詩還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全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組合而成。這是唐代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其功用是兼有節律整與錯綜複雜之美,極像後來的小令。所以,白居易之後有人採用此詩句式為詞調,而以花非花為調名。詞對五七言詩而言,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於詞更傾向於對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一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平精英》替代《刺激戰場》前晚,光子發39個字“告別”,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