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第595頁就寫著:“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濟源就因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可見,濟水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煊赫。《爾雅》中提到的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指的就是濟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唐代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今在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就坐落於濟水東源上,是為祭祀濟瀆神“清源王”而建築的,佔地120餘畝,建設規模宏偉,它不僅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之一,而且是現今四瀆中惟一儲存較好的祭祀廟宇。正如唐李頎《與諸公遊濟瀆泛舟》所說:“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皇帝崇祀典,詔書示三公”。這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建築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濟源市境內現存有規模龐大的古建築——濟瀆廟 《春秋列國形勢》一圖中,有一條發源於河南,穿越山東而入渤海,與黃河大致平行的一條河流,圖中標為“濟水”。但隨著時間的飛逝,黃河多次改道,濟水下游河道被黃河所佔,今天,人們對濟水知之甚少,幾乎被淡忘了。其實,濟水在歷史上曾顯赫一時,直至今日,它的歷史痕跡依存。 《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節四》 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只州;東鎮沂山,祭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于越州;南部海域,於廣州;南瀆大江,於益州。中嶽嵩山,於洛州。華山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西瀆大河,於同州。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無閭山,於營州;北海、北瀆大濟,於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籩、豆各四。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第595頁就寫著:“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濟源就因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可見,濟水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在古代,濟水地位非常煊赫。《爾雅》中提到的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指的就是濟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唐代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今在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就坐落於濟水東源上,是為祭祀濟瀆神“清源王”而建築的,佔地120餘畝,建設規模宏偉,它不僅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之一,而且是現今四瀆中惟一儲存較好的祭祀廟宇。正如唐李頎《與諸公遊濟瀆泛舟》所說:“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皇帝崇祀典,詔書示三公”。這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建築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濟源市境內現存有規模龐大的古建築——濟瀆廟 《春秋列國形勢》一圖中,有一條發源於河南,穿越山東而入渤海,與黃河大致平行的一條河流,圖中標為“濟水”。但隨著時間的飛逝,黃河多次改道,濟水下游河道被黃河所佔,今天,人們對濟水知之甚少,幾乎被淡忘了。其實,濟水在歷史上曾顯赫一時,直至今日,它的歷史痕跡依存。 《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節四》 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嶽岱山,祭於只州;東鎮沂山,祭於沂州;東海,於萊州;東瀆大淮,於唐州。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于越州;南部海域,於廣州;南瀆大江,於益州。中嶽嵩山,於洛州。華山華山,於華州;西鎮吳山,於隴州;西海、西瀆大河,於同州。北嶽恆山,於定州;北鎮醫無閭山,於營州;北海、北瀆大濟,於洛州。其牲皆用太牢,籩、豆各四。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