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充當狀語,修辭色彩強烈,從語義上看,其具體作用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表示動作進行的狀態。作狀語的普通名詞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種狀態或動作特徵,去描繪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多帶有比喻的意義,含有“像……一樣”或“跟……似的”意義。例如: ①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② 嫂蛇行匍伏。(《戰國策•秦策》) (2) 表示對待動作物件的態度。這種用法是,用對待作狀語的普通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態度,來對待處置謂動詞後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有“當作……那樣”、“用待……的態度”或“像待……似的”意思,同樣含有比喻的修辭意味。例如: ①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下》) ②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論》) (3) 表示動作發生或進行的所處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例如: ① 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留侯世家》) ② 獨奈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結襪?(《張釋之列傳》) (4) 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例如: ① 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齊策》) ② 遂入見王,涕泣膝行。(《龔遂傳》) (5) 表示動作進行的工具、憑藉或依據。例如: ①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史記•高祖本紀》) ② 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留侯世家》)
名詞充當狀語,修辭色彩強烈,從語義上看,其具體作用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 表示動作進行的狀態。作狀語的普通名詞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種狀態或動作特徵,去描繪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多帶有比喻的意義,含有“像……一樣”或“跟……似的”意義。例如: ① 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② 嫂蛇行匍伏。(《戰國策•秦策》) (2) 表示對待動作物件的態度。這種用法是,用對待作狀語的普通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態度,來對待處置謂動詞後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有“當作……那樣”、“用待……的態度”或“像待……似的”意思,同樣含有比喻的修辭意味。例如: ① 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下》) ②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論》) (3) 表示動作發生或進行的所處方位,有“在……”或“向……”的意思。例如: ① 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留侯世家》) ② 獨奈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結襪?(《張釋之列傳》) (4) 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例如: ① 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齊策》) ② 遂入見王,涕泣膝行。(《龔遂傳》) (5) 表示動作進行的工具、憑藉或依據。例如: ①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史記•高祖本紀》) ② 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