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詩中的“那”不是通假字。古代沒有“哪”這個字。通假字,本字和通假字都是已有的字。“那”在古代漢語中有4種讀音,分列如下:1、讀作“nà”時,只有一個義項,是指示代詞,表示遠指,與“這”相對。辛棄疾《醜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2、讀作“nǎ”時,也只有一個義項,就是現代語中“哪”的意思。古樂府《折楊柳枝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3、讀作“nuó”時,有7個義項:(1)多。《詩經·商頌》:“猗與那與!”(2)美;美好。《國語楚語》:“使富都那豎贊焉。”(派態度大方、容貌美好的年輕人去贊禮。)(3)安;安適。《詩經·小雅·魚藻》:“王在在鎬,在那其居。”(4)於;對於。《國語·越語》:“吳人之那不榖,亦又甚焉。”(5)又讀作“nuò”。奈何;怎麼樣。《左傳·宣公二年》:“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陸龜蒙《雨夜》:“我有愁襟無可那。”(6)挪;移動。陸游《代乞分兵取山東札子》:“然後漸次那大兵前進。”(7)姓。(作“姓”講,現在又“na”音。)4、讀作“nuò”時,有4個義項:(1)句末語氣詞。《後漢書·韓康傳》:“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2)奈。王維《酬郭給事》:“強欲從君無那老。”(3)無奈。高明《琵琶記》第十五出:“念邕非嫌官小,那家鄉萬里遙,雙親又老。”(4)耐。楊萬里《食蒸餅》:“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
這兩句詩中的“那”不是通假字。古代沒有“哪”這個字。通假字,本字和通假字都是已有的字。“那”在古代漢語中有4種讀音,分列如下:1、讀作“nà”時,只有一個義項,是指示代詞,表示遠指,與“這”相對。辛棄疾《醜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2、讀作“nǎ”時,也只有一個義項,就是現代語中“哪”的意思。古樂府《折楊柳枝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3、讀作“nuó”時,有7個義項:(1)多。《詩經·商頌》:“猗與那與!”(2)美;美好。《國語楚語》:“使富都那豎贊焉。”(派態度大方、容貌美好的年輕人去贊禮。)(3)安;安適。《詩經·小雅·魚藻》:“王在在鎬,在那其居。”(4)於;對於。《國語·越語》:“吳人之那不榖,亦又甚焉。”(5)又讀作“nuò”。奈何;怎麼樣。《左傳·宣公二年》:“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陸龜蒙《雨夜》:“我有愁襟無可那。”(6)挪;移動。陸游《代乞分兵取山東札子》:“然後漸次那大兵前進。”(7)姓。(作“姓”講,現在又“na”音。)4、讀作“nuò”時,有4個義項:(1)句末語氣詞。《後漢書·韓康傳》:“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2)奈。王維《酬郭給事》:“強欲從君無那老。”(3)無奈。高明《琵琶記》第十五出:“念邕非嫌官小,那家鄉萬里遙,雙親又老。”(4)耐。楊萬里《食蒸餅》:“老夫飢來不可那,只要鶻侖吞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