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事:一是你兒子拿走別人的書,二是另一個孩子媽媽來奪走他的書。站在我們的角度上看,你兒子的行為似乎沒有那個媽媽那麼惡劣,只是媽媽插手了兩個孩子之間的事。 所以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然後跟孩子建立溝通。比如“今天xx媽媽從你手裡搶書的樣子,把你嚇壞了,對嗎?可是我們是不是需要搞清楚他媽媽為什麼要這麼做呢?“”xx的書被你拿走的心情,你有沒有考慮過呢?“”其實你如果想看xx拿的書,可以跟他說對不對?想一想如果你的書或是玩具被別人拿走了,你會不會不開心?“ 這個時候可以跟兒子分析那個媽媽的做法是為什麼,你的每個問題都要起到情感引導的作用,孩子需要思考,需要回答,他需要認識到他自己的做法不太妥當,才導致了這一幕的發生。但是隻要透過有邏輯的問法,讓孩子意識到問題,認識到正確的做法就好,不要對孩子講應該、不應該這種詞語,否則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透過你的描述,看得出你很看重孩子被嚇到,但是那個孩子媽媽的做法是你無法掌控的,也管不了,所以不必要在這件事上下功夫。你需要藉著這個機會讓孩子知道那個媽媽的做法有些過激,這點不用孩子去自責,害怕。但同時你兒子隨便拿人家的東西,也是需要得到糾正的,只是你需要引導他去糾正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不是簡單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如果孩子的認知沒得到改變,很可能還會這麼做。
兩件事:一是你兒子拿走別人的書,二是另一個孩子媽媽來奪走他的書。站在我們的角度上看,你兒子的行為似乎沒有那個媽媽那麼惡劣,只是媽媽插手了兩個孩子之間的事。 所以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然後跟孩子建立溝通。比如“今天xx媽媽從你手裡搶書的樣子,把你嚇壞了,對嗎?可是我們是不是需要搞清楚他媽媽為什麼要這麼做呢?“”xx的書被你拿走的心情,你有沒有考慮過呢?“”其實你如果想看xx拿的書,可以跟他說對不對?想一想如果你的書或是玩具被別人拿走了,你會不會不開心?“ 這個時候可以跟兒子分析那個媽媽的做法是為什麼,你的每個問題都要起到情感引導的作用,孩子需要思考,需要回答,他需要認識到他自己的做法不太妥當,才導致了這一幕的發生。但是隻要透過有邏輯的問法,讓孩子意識到問題,認識到正確的做法就好,不要對孩子講應該、不應該這種詞語,否則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透過你的描述,看得出你很看重孩子被嚇到,但是那個孩子媽媽的做法是你無法掌控的,也管不了,所以不必要在這件事上下功夫。你需要藉著這個機會讓孩子知道那個媽媽的做法有些過激,這點不用孩子去自責,害怕。但同時你兒子隨便拿人家的東西,也是需要得到糾正的,只是你需要引導他去糾正自己的行為和想法,不是簡單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如果孩子的認知沒得到改變,很可能還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