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87907121036

    經濟學裡有個理論叫 “牛鞭效應”就是越往供應鏈的上游走(遠離大眾消費者),需求和庫存的波動範圍就越大。就好像一個放牛的人手裡的鞭子,只要他輕輕地一甩,鞭子就會大幅波動,鞭梢甩得尤其大,“啪”的一聲,一個響鞭。

    如果大型超市經常搞促銷,就會認為加大需求的波動,在牛鞭效應的影響下,這個資訊傳遞到生產廠家的時候,不知道會被放大多少倍,所以,沃爾瑪搞天天平價,是在抑制需求端的變化波動,減少牛鞭效應的負面影響。

    經濟學裡,有一個「存貨加速器理論」,正是用來解釋這種「需求小幅上揚,卻導致庫存過度增加,進而引起滯銷和不景氣」現象的商業景氣迴圈理論。

    通俗點說,一家廠商推出新款啤酒,非常受歡迎,各地紛紛脫銷。零售商爭相向批發商要貨,但批發商也缺,於是要10箱的就只給5箱,零售商發現後,就誇大需貨量,如果需要10箱,就開口要20箱,以滿足真實需求。結果,這些訂貨單來到生產廠商的時候,廠商就根據這些資料資訊進行生產,結果市場慢慢飽和,批發商那裡貨源也開始充足,零售商就不需要繼續誇大需貨量,就大減訂單,最終導致產品過剩,

    啤酒效應扭曲了供應鏈內的需求資訊,不同階段對需求狀況有著截然不同的估計,其結果導致供應鏈失調。通常客戶端10%的市場需求變化會導致供應商訂單量200%的變化。這就是可怕的啤酒效應。

    無論誰參與這個遊戲,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下游零售商、中游批發商、上游製造商,起初都嚴重缺貨,後來卻嚴重積貨。(客戶——零售商——批發商——製造商)

    在啤酒遊戲中沒有這樣的元兇,沒有人該受到責備。在我們故事中的三個角色,任何一個人的意圖都是善良的:好好服務顧客,保持產品順利地在系統中流通,並避免損失。每一個角色都以自己的理性猜測可能發生什麼,並作了善意、果決的判斷。沒有一個人的用意是壞的,雖然如此,危機還是存在於系統的結構中。

    離開最終消費者愈遠,訂購量愈高,也跌得愈厲害。在每場遊戲中扮演製造商的人,都遭遇到重大的危機,在每週生產40、60、100或更多的量後沒幾周,就一直以接近零的生產量直至遊戲結束。

    同理,雙十一的商家肯定會提前大量囤貨,最後結果也可想而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買的2個多月的法鬥老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