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著名作家威廉·史泰隆在自述嚴重抑鬱的心境時,曾有過十分生動的描述:“我感覺似乎有另一個自我與我相隨——一個幽魂的旁觀者,心智清明如常,無動於衷,帶著一絲好奇,旁觀我的痛苦掙扎。”有些人在自我體察時,的確對激昂或困擾的情緒瞭然於胸,從自身的體驗向旁邊邁開一步,彷彿另一個自我在半空中冷靜旁觀。

    “我在憤怒面前不能自已了!”有人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情緒。

    在這種場景中有兩個我,一個身臨其境、怒火中燒的我,一個旁觀的我。“旁觀的我”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觀察自己,來評判自己的情緒。這個時候他與自己之間存在某種距離,是在以一種鳥瞰的方式來打量自己,能夠更清楚地瞭解那個潛在的我,瞭解自己真實的情緒。

    每當你受到刺激需要發洩時,便可試著先強制自己冷靜,然後在腦子裡迅速地幻想出一個內心的旁觀者,這個人可以是潛在的自我,也可以是另外一個人,想象他就在你旁邊,他在注視著你的表演,看你如何發洩不滿,而他的內心正在嘲笑你,這時你便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多麼的不理智,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一個正確的處理辦法。

    其實做一個內心旁觀者,並不只是在有不良情緒時才需要自我分離,可以隨時給自己設定這樣一個觀察自己的影子,來審視自己一段時間內的行為,中國自古有“靜坐常思己過”一說,當你靜坐思過時,其實就已經使自己做了一個內心旁觀者,此時這個旁觀者就會用社會賦予他的一個價值尺度來衡量行為的是非。

    寬容、上進、樂觀這些都是人們心中嚮往的正面的品格,自私、嫉妒、憤怒都是人們不屑或擯棄的不良情緒,然而大多數時間人們卻被這些不良情緒困擾,因為這些不良情緒合乎人們的生理慾望,極易出現,一種想法就可能導致你的心情陷入某種情緒困境,而人每天大腦要有5萬個想法產生,隨之而來的情緒狀況可見一斑,人之複雜乃至於此,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駕馭,後果可想而知。

    而駕馭這些情緒的關鍵就是自我反省、自我審視,做一個內心旁觀者,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別人,其實很多刺激人引起不良情緒的事情換個角度考慮一下,或站在別人的立場做一下換位思考,壞事也許是一個好事,“禍之福所倚”,好多種情況正是因為我們不善於做內心旁觀者,被一時的情緒矇蔽而導致當局者迷,使好事情變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sio怎麼透過epoll實現的非同步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