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姓來源有三:1、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後以邑為氏。2、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北韓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編輯本段苗賁皇。楚國公族,伯棼(又名鬥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素懷不臣之心,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動兵變,但不久即被誅殺。賁皇恐禍及己,遂亡命晉國。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採於苗地。後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採於苗,後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並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苗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古老姓氏。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建國後,封黃帝的後裔熊繹為楚王。傳16世到莊王。楚莊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國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撲滅,若敖氏族子賁皇害怕被殺逃亡到了晉國。晉成公封賁皇為大夫,食苗邑。賁皇到苗邑後,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依照當時習俗,子孫以邑為氏,尊稱賁皇為苗氏始祖。 苗邑在今河南濟源市西部。太行山八陘之一的軹關陘,就在它的北邊,相距只有幾公里。據史料記載,苗邑在商代是一個小國。馬世之《中原古國曆史與文化》說:苗國於周初滅亡,成為周的苗邑。春秋時期,苗邑屬晉,其後成為楚人賁皇的采邑,故而《路史·國名紀三》雲,“苗,賁皇邑,河內軹縣(今屬濟源)有苗亭”。《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楚若敖曾孫)越椒,字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侯使食苗邑,為大夫,以苗為氏,其地河南軹縣苗亭是也。”近幾年,經濟源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初步考證,濟源市封門口南7公里的苗王寨(屬大峪鎮)一帶,可能就是古苗邑遺址。 上述是苗姓的主要來源。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支派。如傳說上古時候,有位神醫叫苗父,人稱“古醫鼻祖”,其後代也姓苗,得姓時間要早於苗賁皇,但史無記載。中國少數民族如苗、回、滿、蒙古、北韓、維吾爾等民族,也有苗姓。 二 苗姓產生後,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其子孫先後北越王屋、太行等山,南渡黃河、長江等水,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晉國被魏、韓、趙三國瓜分。晉亡後,苗邑先屬南韓,後“在周顯王十年(前359年),魏與韓交換部分土地,取得軹道”(見《濟源市志》),苗邑又屬魏國。在這種形勢下,苗邑人民為了生計,都紛紛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過軹關,遷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長治市)。其中熊軾一支遷潞後,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分遷今長治、壺關、長子、平順等地。據說壺關縣北皇村,原名叫賁皇村,因為“賁”和“北”音較接近,後來就演化成北皇村了
苗姓來源有三:1、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等所載,春秋時楚若敖之孫、楚大夫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食採於苗(故城在今河南濟源西),其後以邑為氏。2、據《姓氏五書注》所載,相傳上古有名醫曰苗父,苗姓當始於此。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百濟(北韓古國)大姓有苗姓;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沙普氏,漢姓為苗;今滿、彝、畲、蒙古、維吾爾、東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編輯本段苗賁皇。楚國公族,伯棼(又名鬥越椒)之子。伯棼為楚國大夫,素懷不臣之心,後趁楚莊王問鼎中原之機,發動兵變,但不久即被誅殺。賁皇恐禍及己,遂亡命晉國。晉待他禮遇有加,並令其食採於苗地。後晉楚交惡,在鄢陵大戰,時楚軍勢大,晉軍將士均懷恐懼之心,賁皇使獻計於晉君,告之楚之精兵俱在中軍,可先擊左右兩軍,然後乘勝合攻中軍,定可一舉擊潰楚軍。晉君納之,大敗楚軍。是故史傳楚材晉用之佳話。因賁皇食採於苗,後世子孫便以邑為氏,稱苗姓,並尊賁皇為其得姓始祖。 苗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古老姓氏。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建國後,封黃帝的後裔熊繹為楚王。傳16世到莊王。楚莊王九年(前605年),任楚國令尹的若敖氏反叛,很快被楚王撲滅,若敖氏族子賁皇害怕被殺逃亡到了晉國。晉成公封賁皇為大夫,食苗邑。賁皇到苗邑後,很快把苗邑治理得井井有條,受到當地民眾的愛戴。依照當時習俗,子孫以邑為氏,尊稱賁皇為苗氏始祖。 苗邑在今河南濟源市西部。太行山八陘之一的軹關陘,就在它的北邊,相距只有幾公里。據史料記載,苗邑在商代是一個小國。馬世之《中原古國曆史與文化》說:苗國於周初滅亡,成為周的苗邑。春秋時期,苗邑屬晉,其後成為楚人賁皇的采邑,故而《路史·國名紀三》雲,“苗,賁皇邑,河內軹縣(今屬濟源)有苗亭”。《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楚若敖曾孫)越椒,字伯棼,以罪誅。其子賁皇奔晉,晉侯使食苗邑,為大夫,以苗為氏,其地河南軹縣苗亭是也。”近幾年,經濟源市姓氏文化研究會初步考證,濟源市封門口南7公里的苗王寨(屬大峪鎮)一帶,可能就是古苗邑遺址。 上述是苗姓的主要來源。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支派。如傳說上古時候,有位神醫叫苗父,人稱“古醫鼻祖”,其後代也姓苗,得姓時間要早於苗賁皇,但史無記載。中國少數民族如苗、回、滿、蒙古、北韓、維吾爾等民族,也有苗姓。 二 苗姓產生後,經過長期的繁衍生息,其子孫先後北越王屋、太行等山,南渡黃河、長江等水,走向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晉國被魏、韓、趙三國瓜分。晉亡後,苗邑先屬南韓,後“在周顯王十年(前359年),魏與韓交換部分土地,取得軹道”(見《濟源市志》),苗邑又屬魏國。在這種形勢下,苗邑人民為了生計,都紛紛出走,其中有一支向北過軹關,遷徙到了山西潞州(今長治市)。其中熊軾一支遷潞後,世代繁衍,人丁興旺,分遷今長治、壺關、長子、平順等地。據說壺關縣北皇村,原名叫賁皇村,因為“賁”和“北”音較接近,後來就演化成北皇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