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
2 # 李行子
行書之美,在於動,在於神,在於韻,同時在於法,在於律。動是微動,撇點和捺點比例數高於左垂露和右垂露,象行走的人,行走的佇列,神在於中鋒行筆怎麼樣,韻在於氣力如何,法和律在於陰陽轉化和黃金分割律運用如何以及筆法和漢字結體法則應用怎麼樣。這幾點做好做到位了,行書之美自然而生。
-
3 # 翰墨書道
這個問題有些抽象。
書法的中美不是靠什麼技法形成的,而是靠書法家的審美取向和文化內涵來實現的。中有相容幷蓄的意思,和有融會貫通的意思,就是能夠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所以能夠具有中和美的書法,既是大眾化的書法又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的書法。也就是古人說的眾美兼具,盡善盡美,如王羲之的書法。而如歐陽詢和顏真卿的楷書,就缺少這種中和之美,實際上也可以說有中和審美思想,但從外在氣質氣韻看最突出的不是中和。在談到書法的風貌問題,多稱歐陽詢的書法“勁險刻厲”,而顏真卿的書法則是“端嚴雄偉”或大氣磅礴,多力豐筋。
而王羲之的書法則簡淡閒遠,妍美中和(沖和),“天質自然,丰神蓋代”。
中和書法已經實際上是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豐人書俱老,學養深厚所不能為之。如懷素的《千字文》,就屬於典型的中和書風。
中和之美的書法風格的形成,與書法家的品德個性和自己的審美取向有密切關係。 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風格和審美取向,包括文化修養。比如蘇東坡的“大江東去”和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就是兩種不同甚至相反的風格。這種審美取向的形成還與書法家的人生的心路有關,因為我們知道不同的人生經歷對人的情感和審美取向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運用傳統古法用筆技巧,借鑑禪的意境、佛的心態、道的哲理,巧妙的融入現代書法美學理念與字外功……用獨具匠心的科學創意寫出高雅情調與藝術美感,這是創作思想。基於此,在具體書寫技法上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掌控行筆節奏與速度,著重表現韻律感,婉轉流暢。
二要合理施用筆法動作,起止含蓄,提按妥當,曲直適度……即不狂野,也不拘泥,剛柔並濟,方圓齊備。
三要遵守結字法則,使字形姿態保持自然美。
密切關注書法與寫字教育發展動態,潛心專注書寫技藝方面的課題研究,努力推廣實用型硬筆書寫技法,做有良心的書法家 ——潘茂生•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