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人丶

      這是一條遍佈戈壁和沙漠的大路,飛揚的塵土和漫漫黃沙遮擋了它的容顏,也阻擋了人們前行的腳步。但在昔日,它卻是一條繁華喧鬧的貿易之路,來往的使者、商隊絡繹不絕,熱鬧非凡。今天,讓人流連忘返、嘖嘖驚歎的名勝古蹟,如堪稱世界第八奇蹟的秦兵馬俑、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號稱“鳥的王國”的青海鳥島、如詩如畫的“塞上江南”,無一不是它留下的歷史印跡。它就是舉世聞名的貫通亞歐大陸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而這條具有西域風情的絲路的開拓者是中國漢朝的使臣張騫。  漢朝初年,匈奴屢次侵犯中原,當時的漢朝剛剛建立,國力衰微,只好以和親的方式來求得天下太平。至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上皇位之後,漢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開始增強,於是漢朝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打算以武力的方式的來解決與匈奴的紛爭。當時西域有一個大月氏國,因其先王被匈奴人殺死,與匈奴結怨。於是漢武帝希望與之結盟,兩面夾擊匈奴。為了聯合大月氏,漢武帝派使者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139年,張騫帶領一百多人組成的隊伍,從都城長安(今西安)出發,打算穿過河西走廊,到達遠遷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的大月氏國。不幸的是,一行人在中途被匈奴扣住,這一扣就是十餘年。然而,被淪為階下囚的張騫從未忘記過自己的使命,他忍辱負重,無時無刻不在想辦法逃離匈奴。隨著時間的推移,匈奴逐漸放鬆了對張騫的看管,於是在公元前129年的一天夜裡,張騫趁其不備,與貼身隨從甘父逃出了匈奴,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抵達大月氏。  令張騫始料不及的是,大月氏在新領土上安居樂業,已經不願意在與匈奴為敵。公元前128年,聯盟失敗的張騫啟程東歸,途中再次被匈奴俘虜,但他又在兩年後成功脫逃。公元前126年,西行13年後,張騫終於回到長安,雖然他沒有達到西行的目的,但卻帶回了大宛(今費爾干納)、大夏、大月氏、烏孫、奄蔡等國的大量資料,加強了內地和新疆一帶的聯絡,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共同攻擊匈奴。與第一次相比,張騫第二次的行程要順利很多。他率領三百多人暢通無阻的到達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國,張騫的足跡遍及中亞、南亞許多地區,最遠曾至羅馬帝國和北非。和第一次出使西域一樣,張騫第二次出行的政治目的因烏孫國的內亂再次化為泡影。公元前115年,張騫在烏孫國使者的護送下回到長安,第二年去世。  漢通西域,起初是出於政治目的,但結果卻讓漢武帝和張騫始料未及。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中國的先進技術、絲綢、作物栽培法等都傳到了西域,而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也輸入了中國內地。據說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汗血馬等物種,都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國的。  一條商路出現在了東西方之間,寂寞的沙漠從此響起了東西方商隊交往的駝鈴聲。早年,這條東西往來的通路沒有一個統一的稱謂,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國》一書中,最早提出“絲綢之路”的說法,得到中外史學家的認可,沿用至今。  絲綢之路的開闢,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連線起來,成功打開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大門,極大地促進的漢朝的繁榮昌盛。在以後的歲月裡,隨著南海航路的開闢,這條曾經繁榮的大道漸漸衰落。19世紀末,人們對亞歐內陸再度關注,絲綢之路也從沉睡中醒來,繼續發揮著連線東西方文明紐帶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能不能複製出《星際爭霸》中人族的CMC動力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