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
2 # 使用者8262151785062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從1817 年至19 世紀末。1817 年朱利安在他的《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 》這本小冊子中,第一個提出了“比較教育”和“比較教育學”的概念而被譽為“比較教育之父”,因此,1817 年就成為比較教育正式誕生之時。在比較教育發展第一階段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派遣到國外考察,寫成描述和評論性報告書,以達到教育借鑑的目的。這一階段還是比較教育的“初創時期”,其研究重點,是把各種描述性資料進行分類編目並加以比較 。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二階段是 20 世紀上半葉的時期。比較教育的重點從單純地、無批判地借鑑外國的教育經驗轉向對 決定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以探求改革本國教育的途徑。所以有人稱這一階段為“因素分析時代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學者康德爾、漢斯、施奈德等人都主要採用了歷史學的方法來研究比較教育。 然而這種佔支配地位的歷史法,大部分是以傳統的歷史觀為依據而進行的宏觀研究,探討各國教育制度“為什 麼是那樣”的理由和因素。它是一種“借用”的方法,幾乎沒有利用社會科學的見解、概念和研究成果。因此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研究仍然存在較大侷限性,其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缺乏多元的科學方法來進行研究。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三階段從20 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現在。60年代以後,比較教育的研究逐漸脫離過去以歷史——因素法為主的研究,而引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 多種研究方法,所以有人稱這一時期為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在這一階段,隨著生產和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比較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多方面探索的新形勢,不僅“ 引進”各種方法,而且出現了自搞一套比較教育特有研究方法的局面,因而形成了方法上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第一階段(1817~1917)。這個階段以“借鑑”為主要特點。1817年法國教育家M.-A.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他對比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點創造性的建議:①組織一個國際教育協會,聘請常任公務人員,承擔比較教育資料的蒐集工作。②採用問卷的方式向各國收集資料,以便國際教育委員會提出適當的教育改革建議。③建立師範學校網,用最新的方法培訓師資。④發行各種語言的教育定期刊物,傳播教育改革的經驗。這些建議對比較教育學的發展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歷史意義。第二階段(1917~1945)。從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對世界各國教育制度的發展進行國際性的對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國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國教育學家I.L.坎德爾是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他於1933年所著《比較教育》一書對當時比較教育的教學與研究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中國曾把該書譯成中文。作為大學的比較教育課的教科書。蘇聯教育理論與活動家Н.К.克魯普斯卡婭也研究了美國、德國、奧地利、法國、比利時和瑞士的教育經驗,這對蘇聯教育的發展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三階段(從1945至今)。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以國際教育經驗為基礎,加深和擴大研究成果。表現在:①擴大與新建研究機構。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漢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國際教育成績評定協會等機構。1970年世界比較教育學會理事會成立。到80年代該學會曾分別在渥太華、日內瓦、倫敦、東京,召開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議,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較研究方法多樣化。在前一階段,坎德爾等人的歷史學的研究方法佔優勢;在這一階段,除歷史法外,許多教育家把社會科學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引進了比較教育研究的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