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三國演義》這一段和《三國志》沒有太大的區別。

    《三國志》說: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每患糧不繼”就是蜀軍最大的弱點。諸葛亮一邊與司馬懿對峙,一邊分兵屯田,這是很奇怪的舉動。當時之所以要屯田,就是因為經過多年殺戮,人口大減,田地都荒蕪了。不僅沒人種,地主也都死光了。這樣,國家就把田地收歸國有,讓軍隊或者流民去種。

    諸葛亮在渭南,本來兵力就不足,現在當地人口太少,根本養不活他的軍隊,還得分兵去屯田。那是非常被動的,沒辦法長期堅持。司馬懿在他農閒的時候不理他,等他農忙人手不夠的時候去進攻,諸葛亮怎麼辦?

    《三國志》引用漢晉春秋的話,說:

    〔漢晉春秋曰: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這不是說的很清楚,“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都是表演給手下人看的。

    後面還有一段,說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親自處理,每天吃的東西也很少,司馬懿據此判斷諸葛亮要死。既然他都要死了,更不用跟他拼命了。

    你說“司馬懿有什麼陰謀”,是不是想問司馬懿有沒有內線可以致諸葛亮於死地?也保不齊。

    因為諸葛亮的屯田兵和當地老百姓一起種地,那裡面備不住就有魏國的奸細。至於這些奸細能不能下毒害諸葛亮,這個就不敢說了。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對峙了一百天就死了。

  • 2 # 讀書芽聊情感

    讀書芽細讀《晉書》,為大家整理出如下思考:

    雙方對峙,司馬懿固守不動,原因有三:

    一,不能打。

    人的因素:兩軍皆猛虎,各自陣仗首領干將都是猛將,雙方有得一拼,勝負很難以預料。

    二,不必打。為什麼?原因如下:

    兩軍對陣五丈原,諸葛亮各種挑釁,令士兵司馬懿陣前叫罵,又送女人衣服給他。但司馬懿就是不上當。

    也許有人不太瞭解,當時社會,給男人送衣服,是奇恥大辱,可說是種極致羞辱!司馬懿不但不生氣,還設宴款待蜀臣。司馬懿套那使臣的話:

    司馬懿問,諸葛先生一頓吃多少飯啊?使臣說“三四升”。第二天又問政事,那使臣說“凡二十杖以上責罰,先生都要親自過問”。蜀臣本意是想說先生親力親為,但無意透露出諸葛亮萬分操勞的真相。

    而“三四升”飯在當時的計量和飯食情況來看,這是十分少的飯量。充分暴露出諸葛亮既操勞又吃的少的事實。顯然,諸葛先生身體出了大問題。

    這樣久拖之下,諸葛亮的身體必然撐不住,拖延一些時日,自然是不戰而勝。因此,不必打。

    三,藉助天子,以防嗶變。

    雖然司馬懿忍得了羞辱,但將士們忍受不了。司馬懿的態度給他們造成一種“懼蜀不前”的印象。群軍激憤,誓與蜀一決高下。

    這時,司馬懿來了個“千里請戰”的把戲。一面派人送信給天子曹叡,一面跟將士們高呼,早就想痛扁他們了!

    但實際上,司馬懿只是做做樣子,他並不想打也不會打。他也明知道天子一定是“不準詔”,這樣做可以達成兩個目的。

    一是安撫將士以防軍心浮動,二是把責任推給天子,給將士們造成他與兄弟們一起忍辱負重的感覺。無形中,樹立了群眾基礎,為日後的奪權打下牢固根基。若是司馬想打能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只是此時不想打而已。

    另外解釋一下,天子為什麼會“不準詔”。當時魏明帝曹叡一方面要用司馬懿,一方面又死死防他。五丈原一仗如果讓司馬懿打,就意味著給了司馬懿兵權,一旦輸,魏朝玩兒完;一旦贏,司馬懿就隨時可起兵反他。曹叡當然不會這麼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熱門的行業適合普通人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