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表達了當時農民的辛苦嗎,大家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等?
16
回覆列表
  • 1 # 劉彥魁

    這首詩道出了農民種糧的辛苦。在烈日炎炎下勞苦耕種,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了粒粒的稻米。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糧食,不要白白地浪費了,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有的不知道吃的飯菜中所包含的勞動人的辛勤汗水。

  • 2 # 大牛兒牛兒

    1.就是說我們的糧食來之不易都是勞作者一點一滴換來的。

    2.我們一定要節約節儉,應為我們所擁有的都是來之不易的。

  • 3 # 劉哥哥好帥哦

    憫農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擴充套件資料: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

    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

    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 4 # 嘉哥64

    中國是農業社會,水稻種植是最重要,窮無飯食的時候,大哭大叫吟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但生活富裕以後,人人對這幾句話很不以為然!覺得窮酸太慘了!

  • 5 # 詩詞風

    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詩作《憫農》之二。

    全詩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意思是: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詩歌描寫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勞作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2018年3月28日,我寫了首詞,現找出來獻給大家,請多指正。

    鷓鴣天-夏鋤禾(詞林正韻)

    烈日鋤禾田地間,口乾壺水早喝完。

    飢腸轆轆艱難忍,汗水淋淋溼透衫。

    粗繭手,背駝彎。臉龐黑黝皺紋添。

    誰知粒粒皆辛苦? 不易當思每頓餐。

  • 6 # 遺寧民4

    生產隊

    鋤禾日當午,天天受累苦。

    年年無餘糧,季季青黃續。

    年終一結賬,欠隊二百伍。

    新年總的過,來年還繼續。

  • 7 # EangZp

    這麼淺顯的詩句硬要咬文嚼字、雞蛋裡挑骨,有意思嗎?是顯示你有學問高深還是暴露你賤婢無聊?從古至今也許只有你才認為詩人的“鋤禾日當午”是錯誤的,應當“除草日當午”,你知道“禾”是幾聲“草”是幾聲嗎?把“除禾”理解成除苗留草是詩人的錯誤還是你對古詩詞的無知?

  • 8 # 行俠仗義2178

    這首詩可謂家喻戶曉,傳誦廣泛。近乎口語化的語言,為何有此提問?很明顯,焦點在於對“鋤禾"的理解。我們閱讀文言文時,如直接硬性翻譯,會出現文理不通的尷尬(不再舉例)。如把“鋤禾"理解為“鋤去禾苗"則與全詩意思相違背。若理解為“在長著禾苗的田地裡鋤草",則順暢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暗啞發黃的話用什麼面膜比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