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美學思想:
一、“善美”與人生價值
“善”為什麼會是一種美?“美”在中國原始古義裡與善並無太大區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荀子說:“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荀子?樂論》)“善美”體現在善表現的人性美、心靈美給人精神的愉悅,人們在善言善行中感受到人際間的和睦美好,體會到自我道德提升的滿足。
善不僅帶來精神的愉悅美,同時也可招致生活的美好,善有善報,所謂“瑞應善物”,善的心靈也就可獲得福祿。不僅如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也可影響子孫後代的幸福,否則作惡多端必將殃及後代,招致果報。顯然,善也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善惡的因果鏈條時時牽引著人們的行為,由道家發展而來的道教以此勸化眾生,多行善事,廣積陰德,造福子孫。
二、“生美”與人生態度
“天地之大德曰生”(葛洪:《抱朴子內篇?勤求》),“人之所貴者,生也”(司馬承禎《坐忘論序》);道家崇尚生命,尊重生命。其所認為的“生”是一種和諧統一的春天般的“生”。陰陽二氣和諧流動,達到最完滿的狀態,就必然實現一種祥和的“生”,在這裡,宇宙萬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在“生”中,生命的創造力綿綿長存,用之不竭,讓人體會到無窮美感,而絕不是爆發式的狂衝猛刺。
三、“真美”與人格理想
“真”作為道家哲學的一重要範疇,其基本的涵義是“真實的本性”,如《道德經》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更是把“真”作為其價值取向,“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南華真經?秋水》),反對一切違揹人的“性命之情”的虛假矯情,無拘無束的表現人受之於天的真性真情,此所謂“法天貴真”。而莊子同時把其理想人格稱“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南華真經?大宗師》)
真人是得道的徹悟者,他謹守道的至真至純本性,順其自然,“見素抱樸”,實現原始的本然狀態,這就是自然美,沒有矯飾的質樸美。另外,真人德合於道,以豁達超然的態度對待世事,心無所累,樂在其中,精神的自由美自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真人稟承了“道”謙遜寬容的一切品德,因為體味到了物我同一,道通為一的宇宙真諦,獲得真知,舉手投足無不從心所欲又自合大道,“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南華真經?天地》)。
這樣的大仁是極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德性圓融的至善之美,真善統一的人格之美。所以說,真人是道家修煉的終極理想,也是修道人的美學人格理想,這一理想人格不僅僅為修道者所努力依從和追求,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物件,真人與儒家的“聖人”都為人們所標榜。“全真派”的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即由儒入道,希望透過刻苦修身成仙,實現宗教美學理想人格。
四、“道美”與人生境界
作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一章)的 “道”是道家美學的最高範疇。 “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義的美,“妙”字便顯示出其無與倫比的美。“道美”首先表現在道的朦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南華真經》的“深”和“神”無論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可以把握的,但這種神秘卻給人無限的遐想,給人美的享受。
其次,道美卻並非不可感知,天地萬物之美正是道所化育產生的,體現了無形的道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氣象萬千,波瀾壯闊的天地之美一直為人們所探求,“析萬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是人們追求的最大快樂,最終達到與天合的至美境界,也是最高的審美境界。
道家的美學思想:
一、“善美”與人生價值
“善”為什麼會是一種美?“美”在中國原始古義裡與善並無太大區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荀子說:“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荀子?樂論》)“善美”體現在善表現的人性美、心靈美給人精神的愉悅,人們在善言善行中感受到人際間的和睦美好,體會到自我道德提升的滿足。
善不僅帶來精神的愉悅美,同時也可招致生活的美好,善有善報,所謂“瑞應善物”,善的心靈也就可獲得福祿。不僅如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善也可影響子孫後代的幸福,否則作惡多端必將殃及後代,招致果報。顯然,善也就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善惡的因果鏈條時時牽引著人們的行為,由道家發展而來的道教以此勸化眾生,多行善事,廣積陰德,造福子孫。
二、“生美”與人生態度
“天地之大德曰生”(葛洪:《抱朴子內篇?勤求》),“人之所貴者,生也”(司馬承禎《坐忘論序》);道家崇尚生命,尊重生命。其所認為的“生”是一種和諧統一的春天般的“生”。陰陽二氣和諧流動,達到最完滿的狀態,就必然實現一種祥和的“生”,在這裡,宇宙萬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在“生”中,生命的創造力綿綿長存,用之不竭,讓人體會到無窮美感,而絕不是爆發式的狂衝猛刺。
三、“真美”與人格理想
“真”作為道家哲學的一重要範疇,其基本的涵義是“真實的本性”,如《道德經》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莊子更是把“真”作為其價值取向,“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南華真經?秋水》),反對一切違揹人的“性命之情”的虛假矯情,無拘無束的表現人受之於天的真性真情,此所謂“法天貴真”。而莊子同時把其理想人格稱“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南華真經?大宗師》)
真人是得道的徹悟者,他謹守道的至真至純本性,順其自然,“見素抱樸”,實現原始的本然狀態,這就是自然美,沒有矯飾的質樸美。另外,真人德合於道,以豁達超然的態度對待世事,心無所累,樂在其中,精神的自由美自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真人稟承了“道”謙遜寬容的一切品德,因為體味到了物我同一,道通為一的宇宙真諦,獲得真知,舉手投足無不從心所欲又自合大道,“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南華真經?天地》)。
這樣的大仁是極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德性圓融的至善之美,真善統一的人格之美。所以說,真人是道家修煉的終極理想,也是修道人的美學人格理想,這一理想人格不僅僅為修道者所努力依從和追求,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所追求的物件,真人與儒家的“聖人”都為人們所標榜。“全真派”的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即由儒入道,希望透過刻苦修身成仙,實現宗教美學理想人格。
四、“道美”與人生境界
作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一章)的 “道”是道家美學的最高範疇。 “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義的美,“妙”字便顯示出其無與倫比的美。“道美”首先表現在道的朦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南華真經》的“深”和“神”無論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可以把握的,但這種神秘卻給人無限的遐想,給人美的享受。
其次,道美卻並非不可感知,天地萬物之美正是道所化育產生的,體現了無形的道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氣象萬千,波瀾壯闊的天地之美一直為人們所探求,“析萬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是人們追求的最大快樂,最終達到與天合的至美境界,也是最高的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