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382982672

    主要原因:

    劉備是投奔來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自己家親弟弟,你都可以揍,再要好的哥們,你不能隨便揍。

    劉備是來投奔曹操的,這和本來就在曹操手底下做官是不同的。做官,看著不爽,隨便找個理由可以喀嚓掉,怎麼處理自己下屬,這算是你們集團的私事,外人不便插嘴。

    曹操也確實殺過很多下屬,像楊修,荀彧等。甚至還有自己的衛兵。

    但如果別人大老遠投奔你,沒有合適的理由是不能隨便亂殺的。

    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殺一雙,這……以後誰還敢投奔你?

    那時候可不止一個主公。人才們流動性很強的。誰能籠絡更多的人才,誰就有可能奠定了勝利的根基。

    到你那的人才動不動就被你殺了,那人才肯定都流到別的主公那裡了。

    所以,在愛惜人才,珍惜投奔自己的人,還是要做些秀給別人看的。

    尤其是像劉玄德這樣素有威望的人。來投奔,殺了更不合適。

    你看夏候霸來投誠,劉禪要親自出城去迎接!這就是一種姿態。

    就像曹操當年雖然很生氣,但一直沒殺彌衡,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這個人不是他自己集團內部的,是不可以隨便亂殺的,殺人名聲不好,所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最多隻能借刀殺人。

    還有許攸,投奔曹操後,沒事老愛叫曹操阿瞞。經常趾高氣揚,誇讚自己的貢獻,就是這樣,曹操也沒有殺他。最後還是被許褚殺了。

    所以對投奔自己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開殺戒。

    不僅自己不殺,曹操甚至釋出命令,讓自己手下的人也不準找這些人尋仇(因為原來很可能是敵人,殺過誰誰誰的親屬)。

    所以,這就是一種姿態,要做給別人看。

    尤其是劉備投奔曹操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曹操,還處在逆境中,根基不牢靠,想奮發有所作為,必須做到比別人強。還是想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自己,來發展壯大。

    所以曹操在自己的詩裡寫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遇到人才來了,飯都來不及吃。穿著拖鞋就可能去迎接。這就是對人才渴求,以及要給外界做出求賢若渴的樣子。

    所以,高調做出自己求賢若渴的樣子,還來不及,怎麼可能輕易殺投奔自己的人?

    別說曹操還不恨他。就是真恨他,也不能殺。

    就像雍齒,是劉邦最恨的人,但張良建議給雍齒封侯,為啥?你最恨的人,曾經屢次背叛你的人,都封侯了,其他人更不用擔心被秋後算帳了,軍心就穩了。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漢高祖咬牙封雍齒”。就是一齣戲,做給別人看的。

    其他的還有:

    1、畢竟是戰友

    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的主要任務。

    劉備成為皇帝,跟曹操對立,那是後來的事,一開始大家並不清楚歷史是怎麼發展的。起碼在那個時候。

    曹劉還是握手言和的盟友。

    那時候誰也不會想到以後會敵對(我們都是事後諸葛亮),畢竟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盟軍。

    沒事殺自己人?這怎麼可以。敵人還有一大堆沒殺完呢。怎麼能做這種因為“懷疑有問題”“莫須有”,就做這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

    2、並不恨他

    劉備和曹操雖互為敵對,但惺惺相惜。

    曹操有殺劉備的機會,沒殺劉備,

    劉備在許田獵上也有殺曹操的機會,也沒殺曹操

    (史實並非當眾格殺,誰也沒那麼傻,可能是林間小路,當時曹操沒有大將隨從在身邊,是個好機會,劉備沒同意。關羽多年後對此事仍懊恨不已)。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也表達了對劉備的欣賞。

    頗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意味。

    直到過了很多年後。

    都老了。

    曹操病逝,劉備得到訊息之後,臉上呈現出了讓人意外的平靜,沉默許久,似乎在外人看來,劉備對曹操去世的訊息一點也不高興。周圍人都感覺不可思議。

    就像當年蔣公走了,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也同樣出乎大家意料。

    這就是英雄人物別看他們鬥了一輩子,也會惺惺相惜,互為敬重,只是執政理念不同,不是私人敵對關係。

    就正如當年中山先生先逝,陳炯明奉聯: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棲霞寺明朝雕刻是誰雕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