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哥哨位

    這個世界上東西方代表大清朝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可以說是代表了東方世界,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一極,不過,大清朝有一個特點,就是眼光短,總是覺得自己很不得了,眼光不去看看世界,但是,西方則不同了,早就把眼光盯住了東方的核心,大清朝。西方首先進入清朝,其中主要是以傳教士,使團的形式進入清朝,在康乾盛世確實是和西方交往興盛。但是,要看到這種交流是西方主動,而清朝被動的,其根源在於大清朝過於自戀,總是秉承外來者的朝貢禮制,堂堂的大清帝國豈能主動去拜訪它人。大清朝和西方的交流並不對等,嚴謹的說是西方更主動,西方比時正在興起殖民它國的浪潮,因此來說,西方進入清朝有看看大清朝底細的意思,而大清朝卻並沒有看出這個苗頭,嚴謹的說是大清朝缺乏瞭解世界發展的眼光,也缺乏防人之心。而這個落後的思想並非是從嘉慶皇帝開始,而是在乾隆皇帝時就已經出現了端倪。

    西方進入清朝的傳教士,使團長期住在京城,並且深入各地,瞭解大清朝的經濟、軍事、政治、民生、文化等等,把大清朝的底細摸透了,知道了大清朝強大的外表下面的隱藏的弱勢。簡單說,西方的傳教士、使團等就是西方殖民大清朝的先驅者,或者是刺探情報的,也就是大清朝所說的“坐探”。嘉慶皇帝前的幾位大佬皇帝時期,西方從清朝獲得的情報要遠遠超過清朝對西方的瞭解,此時,清朝對西方世界依然是一知半解,而且沒有任何防範意識,更談不上有什麼差距了。不過,此時的清朝確實是開始向西方學習了,這種學習是被迫的,也是盲從的,即便是在乾隆皇帝以及之前,清朝強大的表像背後則隱藏著很深的民族矛盾,京城的景象和民間截然不同。18世紀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的外表下面則是正在滑向衰世淒涼的階段。只可惜,當時沒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有認識到的也不敢說出來。

    清朝即便是康乾盛世期間,也不過是自我欣賞,甚至是連明朝時期的大航海時代都放棄了,缺乏海洋拓展能力,完全是閉關鎖國了,而西方則找到了殖民大清朝的思路,那就是“擒賊先擒王”,因為大清朝的皇帝主導一切,皇帝倒了,大清朝也是滅亡了,因此,後來的鴉片戰爭,八國聯軍都是直接進攻京城。嘉慶皇帝確實“平庸”,但是他是一個“平庸”的好皇帝,老實巴交的尊詢前輩,雖然勵精圖治的改革,但底子就這樣了,乾隆皇帝留下的一個爛攤子豈是嘉慶皇帝這個”平庸者”所能改變。西方此時正在摩拳擦掌,嘉慶皇帝和西方漸行漸遠也好,走的越來越近也罷又又什麼用呢?關鍵是狼要來了,卻沒有意識到,更沒有準備好打狼的工具,一切都是被動應對。

    嘉慶皇帝是反對鴉片流入的,也維護主權,也閉關鎖國,但是,嘉慶皇帝的平庸更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淒涼,並不是嘉慶皇帝無能,而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從乾隆晚期就已經無法控制清朝的衰落了,而嘉慶在位只有二十五年,實際上只執政21年,清朝約100年的矛盾沉積是嘉慶無法改變的。而嘉慶繼位時國庫空虛,腐敗嚴重,矛盾加劇,在位時“白蓮教”起義波及廣泛,嘉慶皇帝和白蓮教打了九年,損失慘重。因此,嘉慶皇帝這一輩真正是處於一個歷史節點,清朝閉關鎖國在乾隆和嘉慶這兩代最嚴重,但是把一切都推給嘉慶無疑是不公平的,嘉慶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所以他平庸,但他並非是無為,而是外部局勢變了,而內部並不知曉。嘉慶的閉關鎖國是傳承於乾隆皇帝,嘉慶也想改革,只不過是沒有能力改變,因此,不能說從嘉慶皇帝開始和西方漸行漸遠。

  • 2 # 當代曹植

    從乾隆時期,大清與西方國家漸行漸遠。

    1757年,乾隆改五口通商為廣州一口通商,從此,中西方交流大幅減少,清朝開啟了閉關鎖國時代。

    恰逢此時,英國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珍尼紡紗機與瓦特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受此影響,英國的科技、教育、醫療衛生、軍事制度與戰略戰術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變革與進步。

    英國的工業革命,很快向西歐輻射,西歐國家迅速跟上,逐步開啟工業革命。

    而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對西方的進步先是茫然無知,後又視而不見。

    1793年,英使來華,帶上望遠鏡、軍艦模型、槍炮等禮物,要求與清朝全面通商。乾隆對英使帶來的這些最新研究成果嗤之以鼻,並束之高閣。對英使通商一事婉拒,繼續閉關鎖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宋朝那麼多皇帝愛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