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有的版本作“塞土”
註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
摧:毀。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
角: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裡寫夕暉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豔。
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縣一帶。
君:皇帝。
聲不起:形容谷聲低沉。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臺上,以招聘人材。
玉龍:指寶劍。
譯文:
敵軍似烏雲壓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Sunny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秋色中,遍地響起軍號,號角聲直衝雲天;
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豔得如紫色。
寒風捲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濃霜溼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願為他血戰到死!
賞析: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地”,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全詩寫了三個畫面: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頸聯頷聯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黑夜行軍和投入戰鬥。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注:“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有的版本作“塞土”
註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
摧:毀。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
角: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裡寫夕暉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豔。
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縣一帶。
君:皇帝。
聲不起:形容谷聲低沉。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臺上,以招聘人材。
玉龍:指寶劍。
譯文:
敵軍似烏雲壓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Sunny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秋色中,遍地響起軍號,號角聲直衝雲天;
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豔得如紫色。
寒風捲動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
濃霜溼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操寶劍甘願為他血戰到死!
賞析: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裡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只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裡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地”,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譟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只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面,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面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面: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全詩寫了三個畫面: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頸聯頷聯分別從聲色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黑夜行軍和投入戰鬥。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