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色不二

    匱乏感

    一點淺見

    關於這個問題,有人可能認為是創造性,認為人類的天性中有創造性的一面,這也使得人類區別於動物而在進化的長河中脫穎而出。

    請細想,人類每一次的創造發明都是基於什麼?直接的答案是“有所需求”,所以才有了懶人創造了這個世界的觀點。沒錯,人類的創造發明和發展確實是基於需求,可是接下來要問的是需求從何而來?

    一個人有所需求,意味著他覺得缺少了什麼,也即匱乏感。有些人可能不同意,認為“有所需求”也是人類天性,是人類最求更美好的天性,有類似觀點的朋友可以進一步問問自己,為什麼想要更美好,如果真的已經絕對滿足、絕對擁有一切,那麼還會有所需求嗎?注意“所有、一切”這樣的詞所包含的絕對含義。

    人類永遠有所需求,也就是說永遠都有匱乏感,不是絕得缺少這樣,就是感覺少了那樣,或者覺得如果可以怎樣怎樣,那就好了。一個基本的但很少被察覺的思維定式:如果……,那麼……。其背後掩藏的是因為感覺缺乏了什麼,而需要某種有形有相或者某種無形無相的東西來代替,以便填補那個匱乏感。

    即使那些很難被看出的藝術創作或者憑藉直覺的創造發明,只要再深入的去想一想為什麼要進行藝術創作,創作的感受是什麼,一個人想從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為中得到什麼,就不難得出答案。

    言至於此,再多說一點,那麼人類為什麼會有匱乏感,匱乏感的背後又是什麼?

    人類想要的是永恆的無條件的愛,所以一切恆常不易的才具有永恆的價值,但人世間並沒有真正的這樣的東西,所以那些能夠相對恆常久遠的東西就顯得尤其珍貴。比如:那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偉大的思想、偉大的著作,再比如人們最求永遠不變的愛情,用鑽石來代表愛情,希望它永遠不變等等。無條件的愛必須從能夠想象的最廣義的範圍去理解,因為它沒有範圍。

    人類用一切的可能去創造,用自己所有的創造去填補那得不到的永恆的無條件的愛,而得不到的匱乏感則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公交上讓座後,被讓座的那個人沒有說謝謝,你會難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