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45885161158

    人生來沉靜,這是人的先天稟性。而由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生出不同的感受,這也是天性的一種本能(也就是說人的先天稟性在定中,不過能夠本能的感知外物,這裡是說人先天便有一靜一動,靜是天性,動也是天性)。 然後由於能夠感於物之動而後漸漸的能夠分辨各種不同的感受(由外物的不同而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喜好與厭惡。但是內在的好惡是不能夠有效節制的(此乃天性),外物的誘惑也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處處皆外物,無法避免),如果自己再不能夠時刻反省自己,那麼人的天性就會逐漸喪失。

    外物給人的感受是無窮的,人的好惡無法完全節制,那麼這樣一來,不停的累加,最終會被無窮的外界物慾所淹沒,以致於人的天性完全喪失,人也就不能稱之為人了,和毫無感情的死物沒什麼區別了。人到了這種跟死物一樣的境況,是先天稟性逐漸喪失而後天慾望越來越盛而形成的。

    於是就會生出狂悖、逆亂、欺詐、作假的念頭,會做出荒淫、佚樂、犯上作亂的事,由此而形成強大者壓迫弱小者,人多的欺負人少的,狡猾的欺騙老實的,悍勇的折磨懦弱的,生病的人得不到供養,老人,小孩,孤兒,寡婦得不到應有的照顧,這些都是社會大亂的根源。

    其實這種文章翻譯成白話文,完全不能很好的表達其意思,還是古文更有味道一些,一句話,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感受,得到的結果完全不同,這是古文比白話文好的優勢。

    通篇都在闡述“好惡無節,則天理滅而人化物。”這種思想,就是要我們時常反省自己的外在行為,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不能一邊物慾無窮,另一邊不修內心,而是要達到一定的平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不了檯面的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