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牧之
-
2 # 柘溪散人
《道德經》蘊含大智慧,能夠讀懂的年輕人很少。二十歲之前,如能讀懂《道德經》,必是天賦異稟,少年老成之人,前途不可限量。
-
3 # 使用者9329881090272
《道德經》可以作為讀書的點綴。作為娛樂的啟發的讀。多讀幾遍也有益處。
《道德經》的語文用語不夠純熟。因為寫成大白話。就失去了一部分客觀性。失去了一部分要素,不完整。他的用語特點:是的可以說成不是的。因為要造句,這樣更通順。所以客觀實際遷就了一些。因此,讀此道德經要《圓融》的看。《客觀》的看。就像打了一口深井一樣。要想喝到甘冽的水。要等水經過砂石過濾沉澱澄清以後再喝。《澄清》的看。
-
4 # 健康長壽之本
任何年齡段的人看《道德經》都有好處與壞處之說。關健在於看的人有沒有悟性,能不能契合老子的本意,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果你做到了,恭喜你好處奧妙無窮,如果你是學生,那麼學業上就會突飛猛進,如果你是科研工作者,那麼科技上就會碩果累累。如果你是研究生命科學的,那麼人類永生一定會實現。總之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對你都是百利而無一害。但是如果你沒有悟性,偏離了老子的本意,害處也多的是。比如普通人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失常,心裡障礙,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後走向神學或者精神錯亂等各種壞處。
-
5 # 聚靈陣
《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著,全書共五千言,是道家最主要的典籍,對於二十幾歲的人來說,理解起《道德經》是有相當的難度的,《道德經》原文字來就是文言文,對於不熟悉文言文的人來說,你肯定要藉助於翻譯、解釋,直接看翻譯好的白話文不失為一種最快的方法。但《道德經》本身版本眾多,各個版本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所以讀《道德經》的第一個害處是誤讀。
其次,讀《道德經》是需要悟性的,而悟性又來源於你的閱歷,源於你對工作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你要知道《道德經》的作者所處的時代和我們完全不同,思考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古人會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又源於我們的知識體系、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是說你不把我們的知識體系,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放下,是理解不了《道德經》的。例如《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我們不出戶,瞭解世界的手段無非是手機、電視、報紙、廣播、網路,而古人是源於“道”;我們瞭解的是事務的表面,古人瞭解的是事務的實質;我們的現在很容易做到,而古人的我們基本上做不到。所以讀《道德經》的第二個害處是觀念的衝突,解決這個問題要智慧和悟性。
第三,《道德經》是實踐性很強的智慧,如果你只聽、只讀,不去實踐是體會不到《道德經》的奧妙的,現在的大多數人學習《道德經》只停留在對《道德經》的解讀和理解上,而不是去實踐,不去用你怎麼能真正搞懂《道德經》?《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就是指你要去實踐才有效果。舉個例子來說:你要和某個客戶去籤個合同,一切的準備工作都做的很充分,很完美,但在去的路上一路堵車,一路紅燈,可能會錯過約定的時間,這個時候你是不是還能保持無為的心態?還能做到無為而治?大多數人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與自然為敵,與天地為敵了。什麼叫與自然為敵?比如天突然下雨,你說這個鬼天氣這就叫與自然為敵,與天地為敵。在這種時候你還能保持無為的心態,你能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這就是《道德經》的智慧。所以第三個害處是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不去實踐,認為《道德經》沒什麼用。
-
6 # 穀神不死
我就是二十幾歲讀的《道德經》。當時沒看懂,只是喜歡。等我有幾年社會經歷了,突然和朋友的談論中,出現一個靈感:“中國文化對世界的概念可大可小,大至整個宇宙天地,小至一個人的生命。”那麼,把《道德經》裡的天地範圍縮小到一個人身上。然後,就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道德經》。現在透過實踐,裡面的道理都是正確的。
因此,《道德經》,若是感興趣,早讀為好,小孩讀也不過分。開始不要去爭取完全弄明白,只要讀過就好!等有足夠的社會生活經歷後,回頭看看,就看懂了!
-
7 # 愛燈島
面對失戀,學儒家的會反省自己哪裡不足,然後刻苦改進,而如果學的是道德經,則會是“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為了一棵樹放棄整片森林”。二十幾歲應該積極進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因為這個年齡段一切皆有可能,而到了四五十歲則要順其自然,這個時候學習道德經最合適,二十多歲看道德經的最大壞處應該在這裡吧
-
8 # 一懂兩愛新青年
二十幾歲的人看不明白《道德經》,僅僅可以瀏覽,千萬不可以朗讀背誦。
道德經是老子五十多歲時寫的,是“老青年”著作,人已老,其言自然婆婆媽媽,新青年即使看了也是裝懂。
新青年中心有“老相”者也不要看,因為人不修煉,還是看不懂。
學習,是為了融入當下社會,融進去再說吧。
肉肉存在,方可修為。
-
9 # 小時候的窗臺外
壞處有幾個:
1.看不懂,誤會道德經;
2.看不懂,懷疑自己智商;
3.看不懂,以為自己懂了;
4.看不懂,去了終南山。
回覆列表
任澤平先生說:“一直在修煉,出差經常帶幾本書《道德經》、《金剛經》、王陽明的《傳心錄》,愛不釋手,手不釋卷,人都是修煉的結果,所謂的精神長相。”
其實,事上磨練不二法門:天下大事必作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道德經63章)。圖難於其易,處理艱難之事,須先從細處與易處著手,值得我們用心對待與體會。
應該說讀道德經毫無害處,12歲之前的死讀書不求甚解要求記住,24歲前的觀其大略獲得方法,以及之後步入社會書越讀越薄人越做越厚,任何階段都可以讀誦道德經,而且會常讀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