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田穀農業
-
2 # juniorZz
消極的思想決定了消極的行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消極那麼為社會所付出的積極有勞動也就少了,一個不為社會付出有效勞動的人,自然也得不到相應的報酬
-
3 # 深圳熵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現在是凌晨4點多,你們都睡覺了,我還在回答你們的問題,是不是該表揚一下。對於貧窮的本質或者根源這個問題有無數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都研究過,下面我就給你講講,我在一位荷蘭的歷史學家那裡學到的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看法他叫佈雷格曼。
過去很多觀點認為,在一個開放社會,在自由市場經濟裡,人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奮鬥成功。如果你是一個窮人,不是笨就是性格上有缺陷。不是有個“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說法嘛,那意思就是,貧富本質上是由思維方式決定的,窮人應該對自己的狀況負責。
確實有資料表明,相比於富人來說,窮人借錢更多儲蓄更少,抽菸多鍛鍊少,喝酒多而且飲食更不健康等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甚至乾脆定義貧窮是一項“人格缺陷”。
但是歷史學家佈雷格曼說,不對,窮人之所以窮,就是因為缺錢。哈哈,這個答案有點匪夷所思。這不是廢話嘛,窮和缺錢,不是同一個意思嗎?
當然歷史學家佈雷格曼不會犯這麼低階的錯誤,他這麼說是有他的道理的。我們來看看他的論證。
這要先從一份美國心理學家的報告說起。這幫心理學家在印度做了一項研究,研究物件是一群種甘蔗的農民。在每年豐收季節之後,他們會一次性拿到年收入的60%。這意味著,一年裡一部分時間他們比較窮,手頭很緊,另一部分時間相對比較有錢。
學者們讓他們分別在收穫季節前後,做了一份智商測試。研究發現,農民們在收穫前的智商低於收穫後,降低了14個IQ值。差14個IQ值,大概相當於一個人一晚上沒睡覺,或者是喝了一頓大酒的智商下降程度。
這個發現說明了什麼?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是一個詞——“稀缺性心態”。
簡單解釋就是,通常人們遇到稀缺的事物,行為會有所改變。這個稀缺的事物,可以是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時間和金錢。
其實,我們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我們眼前有急迫的事情需要處理,比如餓極了要吃東西,比如有一份報告馬上要交差。這個時候我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最迫切的事上。這個時候,不要跟我們談什麼長遠眼光。對不起,顧不上,先管眼前的事再說。你看,任何人在稀缺面前,都會視野變窄,智商下降。
這就像一臺電腦,功能再強,同時執行十個大型程式,也會宕機。不是因為這臺電腦效能不足,而是因為它超負荷運轉。窮人面臨的問題和這臺電腦一樣,不是因為他們愚蠢所以做了愚蠢的決定,而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他們時刻面對稀缺和匱乏,這個時候再要求他們高瞻遠矚,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一個富人在類似的情況下,做的決定也未必比他強多少。
第二,窮人通常也是和窮人生活在一起。在那樣的環境中,身邊的人難免會做愚蠢的決定,你難道要求他跳出這個環境嗎?太難了。
作家喬治·奧威爾,就是那本著名的書《1984》的作者,他曾經對“貧窮”這個詞下過一個精彩的定義——“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也就是說,因為匱乏,因為資源的稀缺,讓窮人的視野被遮蔽,只顧得上眼皮子低下的事,他們看不到更廣闊的可能性,更長遠的未來被從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拿掉了。
說到這裡,你可能就理解歷史學家佈雷格曼的意思了。“窮人思維”確實存在,但問題是,這是窮人本人的責任嗎?是一種他們天生就有,而且還沒法改變的個性特徵嗎?
未必。不是他們因為有這種“人格缺陷”,所以窮。也許情況正好相反,是因為他們窮,時刻面對匱乏,所以才有這種“人格缺陷”。
所以佈雷格曼說,我們過去治理貧困的方法也許都錯了。不是要給窮人上課講道理,告訴他們該怎麼思考,也不是他們缺什麼就給什麼,而是要給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從心理上沒有匱乏感,讓他們的心靈不再面對稀缺,那他們的眼光自然會長遠起來。
佈雷格曼的這個結論,我自己還是有所保留的,因為就連富人也不見得因為免於匱乏,就能眼光長遠。在認知這個問題上,個體差異永遠是很大的,很難有一個一勞永逸、包治百病的辦法。
但是,他這個觀察事情的角度還是很有意思,不僅是認知決定智商,而且環境也反過來決定認知。
我從佈雷格曼的這個角度得到兩點啟發。
第一,所有愚弄他人的手段,或者說的不這麼難聽,所有想影響他人按自己的想法做決定的手段,最有效的就是“窄化“他人的視野。
你看,商人賣東西最常用的招法,就是激發起使用者和周圍人進行比較。比如前不久,我看到一個外賣訂餐平臺的廣告,大概意思是說,一個姑娘,如果中午不出去找飯吃,就不會被曬黑。用他們的外賣平臺訂餐,就會比周圍的人顯得白。
這個廣告創意不錯。
它不是說自家的服務有多好,而是訴求於使用者自己的利益。但是不跟你說那些大的、虛的、長遠的東西,而是訴求於一個姑娘最在乎、最經常和周圍人比的,膚色白不白的問題。這就是窄化視野的典型應用。
當然,商業應用,利用人性,無可厚非。但是反過來,我們自己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理性人,可能確實也要每時每刻提醒自己:我們做每一個決定,到底是為了眼前的、身邊的利益,為了和身邊的人爭個勝負,還是要在一個更大的座標中積累自己的價值。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句臺詞——“我們常常做著自己討厭的工作,只是為了買我們不需要的東西。”
為什麼要買不需要的東西?往往就是為了跟別人比較啊。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當然是手裡幹著最具體的活,眼裡盯著最遠大的目標。但是這真的很難。
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總結
1.窮人有“窮人思維”,我們不能殘忍地說,全怪他們自己。
2.我們自己的視野如果被窄化,我們不能懈怠地說,已經盡了全力。其實可以換個環境,改變自己。
回覆列表
我覺最主要的還是思想和生活態度問題。一些人思想不正,總想著會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好吃懶作,必然越老越窮。有一些人或許是家裡嬌生慣養,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的舒服日子,正所謂“富不過三代”,如果沒有一項能夠讓自己謀生的技能,家裡再有錢遲早有一天也會坐吃山空,只會越來越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