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啟示: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
2、簡介 《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3、創作背景 在唐代計程車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寫《師說》的這一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一段話中看出:“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韓愈反對“士大夫之族”的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即師所在,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4、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論天旱人飢狀》,遭權臣讒害,被貶陽山。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
1、啟示: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
2、簡介 《師說》作於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說》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同時,也是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覆和嚴正的駁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3、創作背景 在唐代計程車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寫《師說》的這一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的一段話中看出:“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韓愈反對“士大夫之族”的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即師所在,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4、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進士。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論天旱人飢狀》,遭權臣讒害,被貶陽山。曾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