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悽怨低沉。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齊安郡中偶題 》前兩句詩“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純寫景物,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讀者自會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麼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不是那麼開朗,而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為引逗出下半首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環境氣氛。
後兩句“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表達一種芳時不再、美人遲暮之恨。杜牧是一個有政治抱負和主張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沒落時期,平生志事,百無一酬,這時又受到排擠,出為外官,懷著壯志難酬的隱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筆下,連眼前無情的綠荷,也彷彿充滿哀愁了。
《暮熱遊荷池上 》詩的一、二兩句寫,在一個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上渴望飽嘗一陣快風,用“細草搖關”來襯托自己的心情。詩的三、四句寫,正因為自己深感餘熱盈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下不願露面,用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之熱,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整首詩充滿生活氣息,新鮮、輕鬆,寫的是熱,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
以上是“正宗”的答案。但我認為有緊張苛刻之嫌。
文章,尤其是詩,是作者的心聲。欣賞和體會應以還原作者的心境為主旨。比如:某人在鬱悶時,寫些東西以為派遣。應以讀起來如經歷他當時的心境為佳。若拘泥於文章的用字和比喻,甚至去附會作者之前的經歷談核心思想,是不是有些似是而非呢?
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悽怨低沉。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齊安郡中偶題 》前兩句詩“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純寫景物,但從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讀者自會感到:畫面的景色不是那麼明快,而是略帶暗淡的;詩篇的情調不是那麼開朗,而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為引逗出下半首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環境氣氛。
後兩句“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表達一種芳時不再、美人遲暮之恨。杜牧是一個有政治抱負和主張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沒落時期,平生志事,百無一酬,這時又受到排擠,出為外官,懷著壯志難酬的隱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筆下,連眼前無情的綠荷,也彷彿充滿哀愁了。
《暮熱遊荷池上 》詩的一、二兩句寫,在一個酷暑的傍晚,詩人來到荷池上渴望飽嘗一陣快風,用“細草搖關”來襯托自己的心情。詩的三、四句寫,正因為自己深感餘熱盈懷,所以覺得荷花也害怕熱氣,到了傍晚還深深躲在荷葉底下不願露面,用荷花的“深藏”來寫出天氣之熱,化靜為動,富有動態美。整首詩充滿生活氣息,新鮮、輕鬆,寫的是熱,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
以上是“正宗”的答案。但我認為有緊張苛刻之嫌。
文章,尤其是詩,是作者的心聲。欣賞和體會應以還原作者的心境為主旨。比如:某人在鬱悶時,寫些東西以為派遣。應以讀起來如經歷他當時的心境為佳。若拘泥於文章的用字和比喻,甚至去附會作者之前的經歷談核心思想,是不是有些似是而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