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腔調。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裡,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京劇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二黃相比,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調,也包括二六、搖板等板式。 西皮”和“二黃”本是兩種不同的聲腔,如果從調式、調性、旋律結構、音樂風格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不免有些過於繁難,而使初學者感覺過於複雜,難得要領,產生畏難情緒。那麼,如何既簡便又清楚地區分出“西皮”與“二黃”呢?簡而言之,不妨從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爾後逐漸深入,再從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樣,你就會感到辨別它是如此的輕而易舉。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為“6~3”(la~mi)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la”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mi”音;“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為“5~2”(gol~re)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gol”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於兩種聲腔的來源屬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時,這種不同也形成了兩種聲腔各自的音樂特點和風格。“西皮腔”脫胎於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顯的北方特點。“二黃腔”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江西的宜黃腔;一說源於徽調。無論它源於宜黃腔還是徽調總之都是南方劇種,所以其南方音樂特色較為突出。 瞭解了它們不同的風格屬性和京胡定弦後,在欣賞與演唱過程中,你就不難抓住容易區分二者的另一個特點--過門兒。以〔原板〕的起首過門兒(也就是演員準備開唱前的前奏)為例,無論它以什麼樣的方法開起,在過門兒結束處,“西皮”過門兒總是歸到“1、6”這兩個音上,而且用一個起於“do”音又止於 “la”音的箭頭連線連線起來,形成一個下滑的落音,然後演員起唱;而“二黃”過門兒的結束又總是另外一種形式,即歸到“565 561”這幾個音上,三、四兩個“gol”音用一條連線連線起來,隨之進入唱腔。 如果您要證實這一點的話,不妨翻看幾條“西皮”與“二黃”過門的譜例做一下比較。比如《失街亭》“兩國交鋒龍虎鬥”、《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元宵謎》“那日風波平地起”、《捉放宿店》“一輪明月照窗下”等幾段唱腔的起首過門兒,這樣,就會更直觀、更清晰、更易理解一些。 看過以上幾條過門兒的譜例之後,有興趣的話你最好聽一聽它們的音響,慢慢地你就會在你的腦海裡形成“楞--啊”和“楞根兒楞--里根兒”這樣兩句類似北京人調侃時說的“俚根兒楞”的音調。記住了這兩句極具特點的音調後你會發現,儘管京劇的唱腔、過門、板式等有著極豐富的變化,但只要記住“1、6”和 “565 561”這兩個特性音調,一般情況下就能比較容易地辨別“西皮”與“二黃”這兩種聲腔,而不至將二者混淆了。
戲曲腔調。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裡,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京劇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二黃相比,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調,也包括二六、搖板等板式。 西皮”和“二黃”本是兩種不同的聲腔,如果從調式、調性、旋律結構、音樂風格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不免有些過於繁難,而使初學者感覺過於複雜,難得要領,產生畏難情緒。那麼,如何既簡便又清楚地區分出“西皮”與“二黃”呢?簡而言之,不妨從京胡的定弦入手。首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爾後逐漸深入,再從理性上加以消化,那樣,你就會感到辨別它是如此的輕而易舉。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為“6~3”(la~mi)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la”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mi”音;“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為“5~2”(gol~re)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gol”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於兩種聲腔的來源屬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時,這種不同也形成了兩種聲腔各自的音樂特點和風格。“西皮腔”脫胎於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顯的北方特點。“二黃腔”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江西的宜黃腔;一說源於徽調。無論它源於宜黃腔還是徽調總之都是南方劇種,所以其南方音樂特色較為突出。 瞭解了它們不同的風格屬性和京胡定弦後,在欣賞與演唱過程中,你就不難抓住容易區分二者的另一個特點--過門兒。以〔原板〕的起首過門兒(也就是演員準備開唱前的前奏)為例,無論它以什麼樣的方法開起,在過門兒結束處,“西皮”過門兒總是歸到“1、6”這兩個音上,而且用一個起於“do”音又止於 “la”音的箭頭連線連線起來,形成一個下滑的落音,然後演員起唱;而“二黃”過門兒的結束又總是另外一種形式,即歸到“565 561”這幾個音上,三、四兩個“gol”音用一條連線連線起來,隨之進入唱腔。 如果您要證實這一點的話,不妨翻看幾條“西皮”與“二黃”過門的譜例做一下比較。比如《失街亭》“兩國交鋒龍虎鬥”、《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元宵謎》“那日風波平地起”、《捉放宿店》“一輪明月照窗下”等幾段唱腔的起首過門兒,這樣,就會更直觀、更清晰、更易理解一些。 看過以上幾條過門兒的譜例之後,有興趣的話你最好聽一聽它們的音響,慢慢地你就會在你的腦海裡形成“楞--啊”和“楞根兒楞--里根兒”這樣兩句類似北京人調侃時說的“俚根兒楞”的音調。記住了這兩句極具特點的音調後你會發現,儘管京劇的唱腔、過門、板式等有著極豐富的變化,但只要記住“1、6”和 “565 561”這兩個特性音調,一般情況下就能比較容易地辨別“西皮”與“二黃”這兩種聲腔,而不至將二者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