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學校或許是每個社會人都曾有的夢——明星校園體驗節目《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借鹿晗、Ella、張丹峰、大張偉四位明星“轉校生”,及潘瑋柏、劉敏濤、薛之謙等機動藝人的校園經歷,幫觀眾去圓這個夢。與大部分綜藝節目不同的是,回到高中校園與17歲的學生們朝夕相處,明星們洗盡鉛華卸下偶像包袱,在“嚴肅緊張團結活潑”的集體氣氛的烘托下,紛紛在鏡頭前呈現出真實的樣子,這也是節目製作的初衷——節目總監製、愛奇藝高階副Quattroporte鄭蔚表示,在節目的錄製過程中,製作團隊對明星們的要求就是回到17歲的模樣。同時,節目組透過不同的設計與安排,來增強體驗的真實感,避免時下明星在真人秀中的表演與走秀。全程沒有設定的拍攝雖然讓藝人們開始感到不習慣,但在漸入佳境後對校園生活依依不捨。
去掉明星標籤重拾校園生活
作為《我去上學啦》兩季的總監製,鄭蔚表示,全社會對國內中學教育的關注和大都市人群對疏解壓力的渴望,是節目製作的兩個初衷。
首先,教育問題是近些年媒體以及公眾越來越熱議的話題與焦點。對於教育理念、教育改革、課業壓力以及家庭教育中有關虎媽貓爸等一系列問題,眾說紛紜卻又莫衷一是,於是催生了《我去上學啦》這個節目的拍攝動機:“我們想看看中國的高中到底什麼樣?孩子們精神面貌如何?是不是真的被考試折磨垮了?”
第二個製作初衷來自於90後迅速崛起以及每個年齡段的都市人面臨的不同壓力。隨著都市人群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會有逃避壓力的想法和衝動,而多數人理想中最輕鬆自在的階段,應該就是相對無憂無慮的校園時代。“放下現實中的疲憊焦慮與成敗得失,回到簡單純淨的校園環境中,是節目觸發觀眾感情的關鍵。”鄭蔚希望觀眾看節目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被一些熟悉的場景代入,然後回想當年自己的樣子。
節目要求藝人們以學生的身份迴歸校園,拍攝從藝人早上起床上學一直到下課熄燈,沒有任何指令碼與設計,後期用講故事的邏輯一點一點進行歸納,剪輯成一小時的內容。不少明星很難適應這種拍攝,並向節目組反映,導演是否可以講解拍攝的安排,否則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但節目組的反饋是,既然是體驗就要完成體驗的全過程,不能構築指令碼,無法設計下一步的行動與同學的課堂反應,節目組能做的就是鼓勵老師在完成現有的教案情況下,把課程講的豐富多彩。
整個拍攝過程中,節目組想反覆傳達的理念就是:儘量做自己,努力回到你自己17歲的模樣,或者說你希望成為的17歲的模樣。這種觀念灌輸逐漸對藝人起到了影響作用,其中最明顯的是張丹峰。鄭蔚回憶說,錄完節目,張丹峰說自己“回不去了,想裝偶像裝不成了”,但他表示,這樣很舒服很自然。
星素互動講述“同桌的你”
在《我去上學啦》的節目製作上,節目組自始至終都堅持兩個理念:一是“體驗式真人秀,不破體驗”的概念;二是在趣味與娛樂的前提下,帶出對現在教育的體會和思考。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保證節目有自己獨立看待事物的視角和自己的表達方式,從而確保這檔節目的純粹與調性。
強調體驗真實的校園生活,一是根據明星的特徵將他們“分門別類”:“上學時每個班級都會有最調皮的、最熱心的、學習最好的或者最討人喜歡的同學。”鄭蔚說,在節目拍攝前,節目組對藝人進行深度採訪,瞭解他們過去上學經歷以及現在內心世界,甚至給藝人做出性格分析圖,以此來找準每位“同學”的角色定位,藝人形成自我定位的過程,將成為觀眾尋求情感認同的過程。
二是淡化明星的屬性與光環,“希望明星在學校找到自己,不會用時下流行的藝人關係或者CP概念影響到他們回到自然真實的學生狀態。”所以在第二季中,節目組安排將6名藝人分到3個班級,給他們安排班裡個性鮮活的同學作為同桌,拍攝中加大了對素人同桌的表現,讓觀眾看到明星與周圍的一切發生的真實互動。
鄭蔚說,在此過程中,拍攝學校的老師與同學們表現得非常贊。不少學校的同學一開始見到明星來拍攝,也會有些激動,但基本適應一天後,大家就可以把明星當作同學一樣打打鬧鬧了。她印象頗深的是,在杭州外國語學校拍攝時,張丹峰的同桌是個學習很好的女生,經常會嫌棄張丹峰吃零食或者上課不好好聽講,有次張丹峰遲到被罰課間擦黑板,而下課後張丹峰在座位上發愣,小姑娘看到後,衝著張丹峰大喊:“張丹峰!擦——黑——板——”這是每個人再熟悉不過的那種同桌間榮辱與共的感覺。不少老師也逐漸放下顧慮,用學校的標準對藝人一視同仁的要求與批評。
這種體驗讓藝人們流露真情:比如鹿晗在拍攝中對學校食堂飯食情有獨鍾,經常與別的同學交換美味;經常被同桌提醒“坐直了就不犯困”的大張偉給同桌起了“乾媽”的外號;薛之謙離開校園時看到同學們流著眼淚依依不捨,感慨萬千:“才來這麼幾天他們就哭成那樣,真單純,相比之下我們已經變得這麼複雜。”
“重返十七歲”常講常新
兩季的拍攝,不同型別學校的體驗,鄭蔚表示她自己對拍攝節目前國內學校的那些疑問有了答案:“總體點贊!”鄭蔚說,雖然自己無權對國內整體的教學狀況做出評價,但作為媒體人,從直覺判斷上講,國內學校也許存在功課壓力大等情況,但從學生們的臉上,可以看到寫滿了神采飛揚與青春洋溢,“或許應該改善課業壓力,但家長們沒必要恐懼,這些孩子都是快樂的,而且多才多藝的孩子非常多!”
《我們上學啦》第一季本著所有人都有17歲的原則,劇組找來年齡跨度不同的60後至90後藝人重返校園;第二季製作的構架是——我的不同型別的同學,於是觀眾看到的是性格鮮明的藝人回到學校,而第三季目前正在前期準備當中,鄭蔚透露說,節目將會構建人物的群組關係,並根據這個思路來選擇合適的藝人參加節目,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人選。
雖然藝人或許會有變化,但鄭蔚表示製作團隊會始終堅持節目的主旨——“17歲的校園,最大的特點就是純淨,我們會努力去強調學生的身份,不讓明星的標籤去削弱這個元素。我們最希望的是,觀眾看完節目後,會聊起自己的17歲。”
重返學校或許是每個社會人都曾有的夢——明星校園體驗節目《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借鹿晗、Ella、張丹峰、大張偉四位明星“轉校生”,及潘瑋柏、劉敏濤、薛之謙等機動藝人的校園經歷,幫觀眾去圓這個夢。與大部分綜藝節目不同的是,回到高中校園與17歲的學生們朝夕相處,明星們洗盡鉛華卸下偶像包袱,在“嚴肅緊張團結活潑”的集體氣氛的烘托下,紛紛在鏡頭前呈現出真實的樣子,這也是節目製作的初衷——節目總監製、愛奇藝高階副Quattroporte鄭蔚表示,在節目的錄製過程中,製作團隊對明星們的要求就是回到17歲的模樣。同時,節目組透過不同的設計與安排,來增強體驗的真實感,避免時下明星在真人秀中的表演與走秀。全程沒有設定的拍攝雖然讓藝人們開始感到不習慣,但在漸入佳境後對校園生活依依不捨。
去掉明星標籤重拾校園生活
作為《我去上學啦》兩季的總監製,鄭蔚表示,全社會對國內中學教育的關注和大都市人群對疏解壓力的渴望,是節目製作的兩個初衷。
首先,教育問題是近些年媒體以及公眾越來越熱議的話題與焦點。對於教育理念、教育改革、課業壓力以及家庭教育中有關虎媽貓爸等一系列問題,眾說紛紜卻又莫衷一是,於是催生了《我去上學啦》這個節目的拍攝動機:“我們想看看中國的高中到底什麼樣?孩子們精神面貌如何?是不是真的被考試折磨垮了?”
第二個製作初衷來自於90後迅速崛起以及每個年齡段的都市人面臨的不同壓力。隨著都市人群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會有逃避壓力的想法和衝動,而多數人理想中最輕鬆自在的階段,應該就是相對無憂無慮的校園時代。“放下現實中的疲憊焦慮與成敗得失,回到簡單純淨的校園環境中,是節目觸發觀眾感情的關鍵。”鄭蔚希望觀眾看節目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被一些熟悉的場景代入,然後回想當年自己的樣子。
節目要求藝人們以學生的身份迴歸校園,拍攝從藝人早上起床上學一直到下課熄燈,沒有任何指令碼與設計,後期用講故事的邏輯一點一點進行歸納,剪輯成一小時的內容。不少明星很難適應這種拍攝,並向節目組反映,導演是否可以講解拍攝的安排,否則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但節目組的反饋是,既然是體驗就要完成體驗的全過程,不能構築指令碼,無法設計下一步的行動與同學的課堂反應,節目組能做的就是鼓勵老師在完成現有的教案情況下,把課程講的豐富多彩。
整個拍攝過程中,節目組想反覆傳達的理念就是:儘量做自己,努力回到你自己17歲的模樣,或者說你希望成為的17歲的模樣。這種觀念灌輸逐漸對藝人起到了影響作用,其中最明顯的是張丹峰。鄭蔚回憶說,錄完節目,張丹峰說自己“回不去了,想裝偶像裝不成了”,但他表示,這樣很舒服很自然。
星素互動講述“同桌的你”
在《我去上學啦》的節目製作上,節目組自始至終都堅持兩個理念:一是“體驗式真人秀,不破體驗”的概念;二是在趣味與娛樂的前提下,帶出對現在教育的體會和思考。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保證節目有自己獨立看待事物的視角和自己的表達方式,從而確保這檔節目的純粹與調性。
強調體驗真實的校園生活,一是根據明星的特徵將他們“分門別類”:“上學時每個班級都會有最調皮的、最熱心的、學習最好的或者最討人喜歡的同學。”鄭蔚說,在節目拍攝前,節目組對藝人進行深度採訪,瞭解他們過去上學經歷以及現在內心世界,甚至給藝人做出性格分析圖,以此來找準每位“同學”的角色定位,藝人形成自我定位的過程,將成為觀眾尋求情感認同的過程。
二是淡化明星的屬性與光環,“希望明星在學校找到自己,不會用時下流行的藝人關係或者CP概念影響到他們回到自然真實的學生狀態。”所以在第二季中,節目組安排將6名藝人分到3個班級,給他們安排班裡個性鮮活的同學作為同桌,拍攝中加大了對素人同桌的表現,讓觀眾看到明星與周圍的一切發生的真實互動。
鄭蔚說,在此過程中,拍攝學校的老師與同學們表現得非常贊。不少學校的同學一開始見到明星來拍攝,也會有些激動,但基本適應一天後,大家就可以把明星當作同學一樣打打鬧鬧了。她印象頗深的是,在杭州外國語學校拍攝時,張丹峰的同桌是個學習很好的女生,經常會嫌棄張丹峰吃零食或者上課不好好聽講,有次張丹峰遲到被罰課間擦黑板,而下課後張丹峰在座位上發愣,小姑娘看到後,衝著張丹峰大喊:“張丹峰!擦——黑——板——”這是每個人再熟悉不過的那種同桌間榮辱與共的感覺。不少老師也逐漸放下顧慮,用學校的標準對藝人一視同仁的要求與批評。
這種體驗讓藝人們流露真情:比如鹿晗在拍攝中對學校食堂飯食情有獨鍾,經常與別的同學交換美味;經常被同桌提醒“坐直了就不犯困”的大張偉給同桌起了“乾媽”的外號;薛之謙離開校園時看到同學們流著眼淚依依不捨,感慨萬千:“才來這麼幾天他們就哭成那樣,真單純,相比之下我們已經變得這麼複雜。”
“重返十七歲”常講常新
兩季的拍攝,不同型別學校的體驗,鄭蔚表示她自己對拍攝節目前國內學校的那些疑問有了答案:“總體點贊!”鄭蔚說,雖然自己無權對國內整體的教學狀況做出評價,但作為媒體人,從直覺判斷上講,國內學校也許存在功課壓力大等情況,但從學生們的臉上,可以看到寫滿了神采飛揚與青春洋溢,“或許應該改善課業壓力,但家長們沒必要恐懼,這些孩子都是快樂的,而且多才多藝的孩子非常多!”
《我們上學啦》第一季本著所有人都有17歲的原則,劇組找來年齡跨度不同的60後至90後藝人重返校園;第二季製作的構架是——我的不同型別的同學,於是觀眾看到的是性格鮮明的藝人回到學校,而第三季目前正在前期準備當中,鄭蔚透露說,節目將會構建人物的群組關係,並根據這個思路來選擇合適的藝人參加節目,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人選。
雖然藝人或許會有變化,但鄭蔚表示製作團隊會始終堅持節目的主旨——“17歲的校園,最大的特點就是純淨,我們會努力去強調學生的身份,不讓明星的標籤去削弱這個元素。我們最希望的是,觀眾看完節目後,會聊起自己的1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