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翔

    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

    很不幸,在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育的影響下,很多人在完成學校教育之後,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為何了。高考如同一根獨木橋,而不管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差異有多麼大,也不管他們的“腿長腿短”,是更適合“舉重”還是“跳高”?都要在“標準答案”的指揮下,裹脅進千軍萬馬的洪流中,拼命地廝殺和掙扎,為了一個現實而功利的升學目標,苦讀十年寒窗,不惜捨棄一切與之無關的東西(比如對於個人來說至為寶貴的興趣)。然而,當你十年寒窗擠過獨木橋,最終大學畢業面臨找工作的時候,你才突然發現,自己的感覺早已麻木了,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

    我曾經問過很多大學生,對什麼最感興趣?結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很多失去了自我興趣的人,就只剩下了對錢的興趣了。可是問題是,錢只是你做好工作,所應得到的報酬。如果是直接奔著錢去做事,你會發現往往反而賺不到多少錢。

    以《挑戰微軟知識霸權》一書而嶄露頭角的方興東,在1999年8月18日的時候,曾經對我說過這樣一席話,“年輕人想得到名和利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問題是你僅僅為此而努力去追求,最後你什麼也得不到。名和利應該是一種結果,而不是一種目標和手段,把事情做好了,名和利是自然而然的副產品。不要直接奔那個東西而去,直接奔那個東西而去,往往得不到那個東西。

    對於我來說,成功的最大樂趣就是我的觀點受到關注,產生影響,確實產生了好的作用。至於名和利,適當的時候也會得到的。我覺得只要這個東西我做的好,獲得財富的機會隨時會來呀,但是我現在沒必要拼命去賺這個錢。我現在買車買房也沒有這個實力,像房子和車啊,到了一定的地步以後,我覺得都會有的,現在你拼命去追求,可能要花很大的力氣去追求,我覺得可能以後就很自然而然的會有的一個東西,那我覺得現在就沒有必要去追求。我的心態還是那種學生的心態,反正我現在也不想賺更多的錢,我就踏踏實實地把自己做好就完了嗎,你的價值肯定會體現出來的。”

    用後知後覺的目光來檢驗和回顧歷史,常常會給人以更為深刻的思考和觸動,方興東後來成為網際網路實驗室的董事長,創業成功也算的上是名利雙至,不過,這一切卻原本就是在他的判斷和預料之中。真正重要的是,方興東所選擇的行業,乃是他真正感興趣和所擅長。

    如果你在漫長的應試教育中,早已遺忘了自己的興趣是什麼,那麼當你工作的時候,也許就不得不透過各種不同的工作崗位去摸索和嘗試。然而,學習是必然要交一些學費的,雖然一時的痛苦恐怕是難免的,但是,越早交這樣一筆學費,儘早地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職業定位,意味著你日後的損失就會越小。正如王輝耀先生所說:“人生像是滾雪球, 後面的機會取決於前面的積累。人做事應儘早定下目標,然後集中精力,不要總改,否則時間就浪費了。”

    換一個角度來看,由於工作在人生中佔有絕對重要的地位(以8小時工作制計算,它最少和睡眠所需要的時間一樣長,而單單這兩項內容,就已經耗費了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時間),如果你所從事的工作卻是你所不喜歡甚至深深厭惡的,那樣的工作對你來說,和每天去“服刑”又有什麼區別?而人的一生是應該在愉快中度過的。

    令人尊敬的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和他的21人的研究小組耗費了5年的時間,對1965年以來《財富》雜誌歷年500強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逐一分析,提出了一個偉大的“三環理論”,這個理論不僅適用於企業的戰略定位,而且也可以用來指導和檢驗個人的職業定位。

    吉姆·柯林斯解釋道:所謂三環理論就是找到下面三個問題的交集,即同時能滿足下面三個條件的部分:

    對於個人而言,你是否能建立一種工作方式,滿足下列三個測試:第一,你對從事的工作具有與生俱來或上帝賜予的天賦,並且運用天賦有可能成為最好的(“我覺得我天生就是幹這個的”)。第二,你從事的工作有豐厚的回報。第三,你對從事的工作充滿激情,完全樂意去幹,享受工作過程本身帶來的樂趣。(“我希望一起床就立刻投入工作,並且篤信我做的一切。”)

    是的,只有這三個條件全部都能滿足的職業,才是你真正應該為之奮鬥的職業。換句話說,在職業選擇的時候,你需要全部的三環。

    作為應試教育的倖存者,我也曾經在幾年的時間中,為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興趣而深深地苦惱,然而我發現,要想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其實有一個非常直接而有效的判斷辦法,那就是隻有能讓你興奮起來的,才是你真正感興趣的。如果你還要去忖度、思考、猶豫和判斷,那往往就不是你真正的興趣所在。

    有些朋友也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所在,卻不知道如何能從中得到豐富的回報。這就需要你更加地富有勇氣、想象力和挑戰精神,此外,你還應該瞭解一些市場和經濟學的知識。因為除了你之外,沒有人能幫你去找到那把金鑰匙。

    有一個故事,也許能給你一些有益的啟示。很多華人都喜歡打麻將,甚至為此通宵達旦,樂此不疲,絲毫不覺的辛苦與勞累。如果用“三環理論”來套用的話,不乏有人真的希望一起床就能立刻去打麻將。然而,如果不是從事賭博的話,打麻將能成為一種職業嗎?能給人帶來豐厚的回報嗎?

    答案是肯定的。日本人同樣喜歡打麻將,與華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麻將作為一項生意高度的商業化和職業化了,經常會舉辦具有商業性質的麻將大獎賽。而從本質上來說,職業的麻將選手和職業的象棋、橋牌、圍棋選手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請記住:只有你真正感興趣的,你才能真正的做好。從來沒有一個麻將迷,會為打麻將而叫苦叫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銀絲花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