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不會游泳的魚3357

    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中國境內主要分佈在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雲南迪慶、甘肅甘南等地區。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它是中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居住形式。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在漢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這是一種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層。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碉房的名稱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

    碉房多為石木結構,房子外牆厚實,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在牧區隨處可見的是帳篷,在農區或城鎮,更多見到的是平頂碉房。最地道的碉房為石頭所砌。牆壁最厚處甚至達1米,大多數牆壁上面都比下面薄,整面牆呈梯形。也有的碉房為土木結構,其外形看起來與石碉房沒有多大差異,但它的厚度比石牆約薄三分之一,也沒有石頭牆堅固。但與石碉房一樣,都是冬暖夏涼。

    一般來說,碉房多為多層建築,底層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層可以作人的居室、儲藏室等,三層可以作經堂,供佛像、點酥油燈等。在拉薩等地,我們能看到的三層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舊西藏貴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同帳篷一樣,碉房也有大有小,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經濟能力而定。在西藏,人們修建房屋以“柱”為單位,1“柱”相當於2米×2米的面積,碉房平面、整體形狀都是方的。有些人修十幾“柱”房屋,有些人只修二三“柱”房屋。大面積眾多的錯落有致的碉房連在一起,非常壯觀。碉房層高只有2.2米至2.4米,高個子進屋,雖然一般不會碰上頭,但也要時間長了才能習慣,就是一般個子比較矮小的人,也會感覺有些壓抑。好在碉房樓頂都是平面的,人們只需更上一層樓即可感到心曠神怡。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風格卻各有不同,比如拉薩的碉房多為內院迴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戶,進入院內,如同進了迷宮。而山南地區的碉房則多有外院,人們可以很方便地進入戶外活動。但所有的碉房樓頂都是平頂,人們可以經常在樓頂活動,比如散步、娛樂等等。在家家戶戶的樓頂,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許多,這些高角會掛滿五彩經幡。重大節日或家中有比較重要的事情時,會在屋頂煨桑敬神等。

    藏族民居在處理住宅的外形上是很成功的。因為簡單的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很難避免立面的單調,而木質的出挑卻以輕巧與靈活和大面積厚寬沉重的石牆形成對比,既給人以稱重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趨向於豐富。這種做法不僅著眼於功能問題而且兼顧了藝術效果,自成格調。

    藏族民居的牆體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築平面都較為簡潔,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勢起伏,建築佔地過大將會增加施工上的困難,故一般建築平面上地面積較小,而向空間發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帶曲尺形,中間設一小天井。內部精細雋永,外部風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強烈,民居處於一片銀色中,顯得格外晶瑩耀眼。

    藏式建築的歷史源遠流長,矗立在高山之巔,河谷之上,所特有的構造、材料和空間劃分,無一不展現著大地理對其的影響。藏式傳統建築有著十分獨特和優美的建築形式與風格,給人以古樸、神奇、粗獷之美感。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西藏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在白色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裝飾,以標識該地區信仰薩迦派。

    藏族建築傳承千年,是中華建築文化中的精粹。西藏社會的進步,使藏民居建築得到發展。經過長期的演變,民居建築在適應高原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和結合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的同時,形成了各地經濟適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築形式。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to的六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