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總共演了五季,太太一直追著看,我也就是有一搭沒一搭地看著。我經常上夜班,回到家裡時值深夜,也有些飢腸轆轆,飯是不敢吃的,跟著看看倒也能解些眼饞。每一集裡所寫的食物,對於像我這樣的吃貨來說,該是一個多大的誘惑啊。
不過,看著看著,卻發現影片遠非吃吃喝喝那麼輕鬆,它寫的是美食,卻又讓觀眾吃出一種悲涼的人生況味。
劇中的深夜食堂的老闆,是個孤單的中年男人,誰也不知其來歷,只有他臉上的一些特徵,或者交談中的一些細節,勉強能透露出他的些微過去。那些來來往往的食客們,或是驚鴻一現,或是這裡的常客,他們聚集於此,展露著他們寂寞的人生。每一份由客人點出的選單,總是在他們記憶之中留下深刻印象,則又會牽出一段讓人心碎的往事。
這一家偏居於鬧市角落中的小餐館,就如電視劇開頭所說,只在天色黑下來,人們都匆匆歸家之際,它才開張;而當另一個清晨來臨,人們又要走出家門之時,它就打烊了。從這幾句敘述之中,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出,這家小店收納的都是些什麼樣的客人。那些與家無緣的人們,把這裡當成了他們的家。這些人或是無家可歸,或是有家不願歸甚至歸不得,他們寧願把本來屬於家人和自己的時光,奉獻給了這個小餐館,在這裡感受著家的溫暖。
在今年,這部吸引了很多人的電視連續劇,又被改編成了電影。在觀看電影之前,其實我也挺期待,如此多的故事,如此多的人生,還有如此多的美食,如何能夠在兩個小時之內,串在一個故事之中,依然能夠感動人,依然能夠饞住人?我曾經也私下猜想,也許會將某個人的故事擴大,在幾種美食上做足文章,然後將其他食客串進去?或者就把電視劇中不動聲色的老闆的故事挖掘出,寫出這個有著豐富經歷人的人生?或者是以時間為主軸,再設定一個人物來串起電影,從開張到打烊這十數個小時中,依次出現的各色人等,讓他們粉墨登場?
不過,電影的改編讓我稍覺失望。失望在於,影片只是重複了電視劇,只不過是新寫了幾個故事,就如電視劇又拍了幾集續集。餐館老闆的戲份增加了,也開始介入其生活之中,甚至有了一絲似有還無的愛情,但其面目依然模糊不清。電視劇裡除了各種人生之外最吸引人的,還有每一集各不同的美食,對於這款美食濃墨重彩的細細描述,既觸動人心絃也讓人饞涎欲滴。不過在電影中除了那份並不勾人的山藥拌飯之外,並無讓人印象深刻的食物,本來作為主角的美食退隱了,而餐館只是成為了一個人生的舞臺而已。
當然電影中新出現了一個人物,她與老闆一樣,一直貫穿於影片始終,這算是一個亮點,讓影片不至於像電視劇中的一集。這個有著不幸身世的小姑娘,本身也有著很多的故事。她與餐館老闆的互動,讓餐館老闆比電視劇中能夠更多地展現自己,也使這個影片除了老闆之外多了一個視角,去審視這群無家可歸之人,觀察他們的忙忙碌碌,體驗他們的無所事事。無疑,在電影中老闆的形象也藉由這個小姑娘,變得清晰了許多,他不僅只是個觀察者,他也有自己的故事,還有著自己的情感。他對小姑娘的照顧,讓人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感覺到了暖暖的善意。
《深夜食堂》的幸福感,是透過弱勢和缺愛之人來表達的。各色人等,因為弱小,因為愛無所依,才顯得更加楚楚動人,令人心生愛戀。逃婚鄉下女孩的無家可歸、迷戀美大叔味道的弱智女孩、因福島地震而家破人亡的中年男人對心儀女人的無休止索愛、被包養女人因為未得到分文遺產而委身相貌一般的小職員……平凡人生的片段故事,已經讓令人胃口大開的美食退居其後,所謂深夜食堂,就是缺愛者的天堂。在這裡,有人聽你嘮叨傾訴,不嫌你煩;你可以聽別人的故事,或悲或喜,聊以慰藉自己的失落。
小林燻就是個圍著圍裙的心理醫生,他為形色食客支招,在其差點誤入歧途時為你敲一記警鐘,點醒你的迷茫。所以食堂老闆是個最累的角色,是個最可能得抑鬱症的人,他隨時為你奉上想吃的菜色,還有令人食指大動的色香味誘惑,只是在食客紓解了一天的煩惱,終於起身離去時,老闆不苟言笑的平靜面孔之下,有著怎樣的波瀾起伏。蟄伏在臉上的那道刀疤,應該也是誰的人生都有傷口的寫照吧。
人都說心理醫生的心理,其實是最累的。所有心理有疾有難有不憤之人,皆把其當成了垃圾筒,把心中的所有垃圾盡傾而出。然後在心理醫生的循循善誘之下,心理恢復了平衡,鬱積得以紓解。不過,那麼多的心理垃圾,任誰了無法消化,那麼多的負面情緒,任誰也會被沾染,即使你是心理醫生。因此,作為聆聽者的店主小林燻,他聽過多少讓人心酸的故事,目睹過多少的悲歡離合。表面上,他可以不動聲色,甚至心細入微地為眾多食客見招拆招,其實他的內心得有多強大,才能承受住這一切啊。他的深夜食堂販賣的不是美食,而是心靈的減壓閥。
在電視劇中,店主小林薰是個串場的人物,沒有他不行,然而對於故事他是個旁觀者。而在電影中,他就粉墨登場,成為故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他與流浪小姑娘的互動,冷冷外表下的行為讓人動容;他與醬園老闆娘之間的情愫,沉默無言之中讓人縈懷。但是,觀眾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老闆也向誰敞開心扉,講講自己的故事呢?
深夜食堂的菜品,無論如何也是重要一角,即使是在電影版中,它也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這個小酒館裡,沒有自己的菜譜,客人隨到隨點,只要有食材,老闆就盡力地做出。當然,這裡也有著老闆拿手的好菜,每天都來這裡報到的常客,他們吃順了嘴,菜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這裡所提供一種家的氛圍,與經常來的食客們分享著短暫成為家人的溫暖。一盆酒煮蛤蜊,一盤豆芽豬肝,一碟煎香腸,一碗土豆泥,家常味道,暖心熨肺;到這窮巷陋館裡來的這些常客,大抵都是周圍居民或者上班一族,從巡夜的警察,到黑社會的老大,從歌廳裡的舞女,到酒吧裡的同性戀老闆,他們都有自己喜歡的菜式,這些尋常菜品皆與他們的人生緊密相聯。讓他們大感安慰的是,老闆對於他們的這些情感寄託與需求,盡皆瞭然於心。端在他們面前的美食,都能慰貼他們的心靈。
當然,還有一些匆匆過客,他們帶來了自己的菜譜,那是他們心中最深處的溫暖,能喚起他們對於人生的美好回憶。他們的菜譜,連同他們的故事,就會留存於這個深夜食堂之中。深夜來此小酌的人,大約都是些弱勢的小人物,都有著異常軟弱的心靈,包括那個貌似強大的黑社會老大。試想,剛強之人,誰會來這裡分享自己的人生呢?
軟弱的人應該佔大多數吧,那樣的話,治癒系的深夜食堂就永遠不嫌多。
不論你是何種身份,總需要一個能撫慰心靈,忘卻煩惱的地方,深夜食堂恰巧是這麼一個,安靜沒人打擾還能放下身份地位,大家和諧共處的地方。這就是我的感觸!
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總共演了五季,太太一直追著看,我也就是有一搭沒一搭地看著。我經常上夜班,回到家裡時值深夜,也有些飢腸轆轆,飯是不敢吃的,跟著看看倒也能解些眼饞。每一集裡所寫的食物,對於像我這樣的吃貨來說,該是一個多大的誘惑啊。
不過,看著看著,卻發現影片遠非吃吃喝喝那麼輕鬆,它寫的是美食,卻又讓觀眾吃出一種悲涼的人生況味。
劇中的深夜食堂的老闆,是個孤單的中年男人,誰也不知其來歷,只有他臉上的一些特徵,或者交談中的一些細節,勉強能透露出他的些微過去。那些來來往往的食客們,或是驚鴻一現,或是這裡的常客,他們聚集於此,展露著他們寂寞的人生。每一份由客人點出的選單,總是在他們記憶之中留下深刻印象,則又會牽出一段讓人心碎的往事。
這一家偏居於鬧市角落中的小餐館,就如電視劇開頭所說,只在天色黑下來,人們都匆匆歸家之際,它才開張;而當另一個清晨來臨,人們又要走出家門之時,它就打烊了。從這幾句敘述之中,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出,這家小店收納的都是些什麼樣的客人。那些與家無緣的人們,把這裡當成了他們的家。這些人或是無家可歸,或是有家不願歸甚至歸不得,他們寧願把本來屬於家人和自己的時光,奉獻給了這個小餐館,在這裡感受著家的溫暖。
在今年,這部吸引了很多人的電視連續劇,又被改編成了電影。在觀看電影之前,其實我也挺期待,如此多的故事,如此多的人生,還有如此多的美食,如何能夠在兩個小時之內,串在一個故事之中,依然能夠感動人,依然能夠饞住人?我曾經也私下猜想,也許會將某個人的故事擴大,在幾種美食上做足文章,然後將其他食客串進去?或者就把電視劇中不動聲色的老闆的故事挖掘出,寫出這個有著豐富經歷人的人生?或者是以時間為主軸,再設定一個人物來串起電影,從開張到打烊這十數個小時中,依次出現的各色人等,讓他們粉墨登場?
不過,電影的改編讓我稍覺失望。失望在於,影片只是重複了電視劇,只不過是新寫了幾個故事,就如電視劇又拍了幾集續集。餐館老闆的戲份增加了,也開始介入其生活之中,甚至有了一絲似有還無的愛情,但其面目依然模糊不清。電視劇裡除了各種人生之外最吸引人的,還有每一集各不同的美食,對於這款美食濃墨重彩的細細描述,既觸動人心絃也讓人饞涎欲滴。不過在電影中除了那份並不勾人的山藥拌飯之外,並無讓人印象深刻的食物,本來作為主角的美食退隱了,而餐館只是成為了一個人生的舞臺而已。
當然電影中新出現了一個人物,她與老闆一樣,一直貫穿於影片始終,這算是一個亮點,讓影片不至於像電視劇中的一集。這個有著不幸身世的小姑娘,本身也有著很多的故事。她與餐館老闆的互動,讓餐館老闆比電視劇中能夠更多地展現自己,也使這個影片除了老闆之外多了一個視角,去審視這群無家可歸之人,觀察他們的忙忙碌碌,體驗他們的無所事事。無疑,在電影中老闆的形象也藉由這個小姑娘,變得清晰了許多,他不僅只是個觀察者,他也有自己的故事,還有著自己的情感。他對小姑娘的照顧,讓人在這個寒冷的冬季,感覺到了暖暖的善意。
《深夜食堂》的幸福感,是透過弱勢和缺愛之人來表達的。各色人等,因為弱小,因為愛無所依,才顯得更加楚楚動人,令人心生愛戀。逃婚鄉下女孩的無家可歸、迷戀美大叔味道的弱智女孩、因福島地震而家破人亡的中年男人對心儀女人的無休止索愛、被包養女人因為未得到分文遺產而委身相貌一般的小職員……平凡人生的片段故事,已經讓令人胃口大開的美食退居其後,所謂深夜食堂,就是缺愛者的天堂。在這裡,有人聽你嘮叨傾訴,不嫌你煩;你可以聽別人的故事,或悲或喜,聊以慰藉自己的失落。
小林燻就是個圍著圍裙的心理醫生,他為形色食客支招,在其差點誤入歧途時為你敲一記警鐘,點醒你的迷茫。所以食堂老闆是個最累的角色,是個最可能得抑鬱症的人,他隨時為你奉上想吃的菜色,還有令人食指大動的色香味誘惑,只是在食客紓解了一天的煩惱,終於起身離去時,老闆不苟言笑的平靜面孔之下,有著怎樣的波瀾起伏。蟄伏在臉上的那道刀疤,應該也是誰的人生都有傷口的寫照吧。
人都說心理醫生的心理,其實是最累的。所有心理有疾有難有不憤之人,皆把其當成了垃圾筒,把心中的所有垃圾盡傾而出。然後在心理醫生的循循善誘之下,心理恢復了平衡,鬱積得以紓解。不過,那麼多的心理垃圾,任誰了無法消化,那麼多的負面情緒,任誰也會被沾染,即使你是心理醫生。因此,作為聆聽者的店主小林燻,他聽過多少讓人心酸的故事,目睹過多少的悲歡離合。表面上,他可以不動聲色,甚至心細入微地為眾多食客見招拆招,其實他的內心得有多強大,才能承受住這一切啊。他的深夜食堂販賣的不是美食,而是心靈的減壓閥。
在電視劇中,店主小林薰是個串場的人物,沒有他不行,然而對於故事他是個旁觀者。而在電影中,他就粉墨登場,成為故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他與流浪小姑娘的互動,冷冷外表下的行為讓人動容;他與醬園老闆娘之間的情愫,沉默無言之中讓人縈懷。但是,觀眾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老闆也向誰敞開心扉,講講自己的故事呢?
深夜食堂的菜品,無論如何也是重要一角,即使是在電影版中,它也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這個小酒館裡,沒有自己的菜譜,客人隨到隨點,只要有食材,老闆就盡力地做出。當然,這裡也有著老闆拿手的好菜,每天都來這裡報到的常客,他們吃順了嘴,菜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這裡所提供一種家的氛圍,與經常來的食客們分享著短暫成為家人的溫暖。一盆酒煮蛤蜊,一盤豆芽豬肝,一碟煎香腸,一碗土豆泥,家常味道,暖心熨肺;到這窮巷陋館裡來的這些常客,大抵都是周圍居民或者上班一族,從巡夜的警察,到黑社會的老大,從歌廳裡的舞女,到酒吧裡的同性戀老闆,他們都有自己喜歡的菜式,這些尋常菜品皆與他們的人生緊密相聯。讓他們大感安慰的是,老闆對於他們的這些情感寄託與需求,盡皆瞭然於心。端在他們面前的美食,都能慰貼他們的心靈。
當然,還有一些匆匆過客,他們帶來了自己的菜譜,那是他們心中最深處的溫暖,能喚起他們對於人生的美好回憶。他們的菜譜,連同他們的故事,就會留存於這個深夜食堂之中。深夜來此小酌的人,大約都是些弱勢的小人物,都有著異常軟弱的心靈,包括那個貌似強大的黑社會老大。試想,剛強之人,誰會來這裡分享自己的人生呢?
軟弱的人應該佔大多數吧,那樣的話,治癒系的深夜食堂就永遠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