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簡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高棉、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鄭和七下西洋簡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鄭和下西洋路線圖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高棉、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資料載有27550人。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