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luhr2988
-
2 # 使用者8852944140293
1、身是菩提樹。 唐 神秀 《偈一》
2、飯猿臺上菩提樹。 唐 皮日休 《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
3、身是菩提樹。 清 曾燠 《羅漢松》
4、菩提樹杪碧闌干。 宋 戴應魁 《凌源閣》
5、菩提樹下清涼。 宋 李石 《扇子詩》
6、僧臘菩提樹。 宋 盛松坡 《烏石山僧舍》
7、狸奴倒上菩提樹。 宋 釋如珙 《偈頌二十首》
8、驢年斫倒菩提樹。 宋 釋紹曇 《偈頌十九首》
9、善護菩提樹有年。 宋 釋紹曇 《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樹。 宋 釋智圓 《湖居感傷》
11、佛國菩提樹。 宋 舒邦佐 《隱几》
12、我驚喚作菩提樹。 宋 唐仲友 《蠟梅十五絕和陳天予韻》
13、一塵不惹菩提樹。 宋 楊公遠 《次文長老》
14、庭前雙樹尚依然,何處猶參無樹禪。
是唐代六祖慧能作的偈《菩提偈》,全文如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白話文釋義:本來就沒有菩提樹, 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 只要性空,哪會有什麼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註釋:“菩提”是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佛的境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兩句均採用了倒裝語法結構。佛性是梵漢並譯名詞,意譯為“覺性”、“如來性”,有時被稱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來藏”的異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標和理想境界。清淨:佛教術語,遠惡行,離惑垢,稱為清淨。何處有塵埃:這句是針對無相偈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作,佛性清淨,色即是空,所以塵埃也是空。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汙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擴充套件資料《菩提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共有四首,屬於五言絕句。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唐代和尚慧能是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諡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菩提偈》四首的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也即“自性”的清淨,這是佛教徒堅信能到達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觀條件。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第三首偈,見於《六祖法寶·壇經》,流傳甚廣,為《全唐詩外編》所補錄,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關鍵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帶頭,契嵩本、宗寶本因之,把“佛性常清淨”改成“本來無一物”。大乘佛教的所謂“空”、“無”,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論,則決非“絕無”。 第四首偈,見於《大正藏·壇經》,著重講修行方法,反覆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這是惠能教導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徑。在他看來,求佛的人只圖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難為易,自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