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情解碼
-
2 # 紅色手電筒
閃擊戰,持久戰都是進行戰爭的方式。兩者的區別很明顯,就是一個是持續時間短,一個是持續時間長。對於進行戰爭的方式來說,持久戰和閃擊戰都是有效的戰爭手段。
閃擊戰可以說是軍事專家最喜歡的戰爭方式,畢竟兵貴神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些普通人都知道的,而且兵貴勝不貴久。戰爭的時間拖得越長,對於國家軍隊來說都是損壞越大,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拖垮一個國家的事情屢見不鮮。而持久戰是一種以拖待變的策略,這種策略是在比拼雙方的意志力和物質資源,可以認為持久戰是消耗戰的一種表現形式,持久戰是無休止的消耗雙方的資源和意志,直到有一方扛不住了,戰爭才會結束。
閃擊戰要求發動戰爭的一方擁有暫時的軍事優勢,並且充分利用自己的軍事優勢,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爭。而持久戰通常是力量相對弱小或者是還沒有完成戰爭動員的國家的選擇,這些相對弱小的一方通常會避免大的會戰,而是透過不斷的小規模的戰鬥,不斷的消耗相對強大的力量,在這些戰鬥中實現敵我力量的轉變。
對於基輔戰役來說,可以說呢是德軍開始發現閃擊戰在蘇聯並不是很適合,蘇聯的國土面積太大,斯大林說,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象蘇聯一樣,丟失了這麼大的國土還能繼續戰鬥的。這一點對於蘇聯來說是正確的,這種情況下,德國就必須考慮戰爭長期化的問題,德華人曾經提出過戰爭結束的三條標準,一佔領敵國全部領土,二消滅敵國的軍隊,三敵方的反抗意志被消除。巴巴羅薩計劃的示意圖,德軍沒有能力佔領蘇聯全境。
而對於蘇聯來說,國土面積太大,全部佔領國土不現實,其實巴巴羅薩計劃本身也是沒有要佔領蘇聯全部國土,只是要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就行了,對於蘇聯的亞洲部分只是要用轟炸機進行轟炸,主要是所謂的烏拉爾工業區。
而要消滅蘇軍的話,在德軍佔領斯摩稜斯克以後,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其中尤其是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的由於遭到蘇軍的西南方面軍的頑強抵抗,進展最慢,但是這個時候蘇軍西南方面軍這個當時蘇軍最強大的重兵集團,已經處於德軍的半包圍狀態,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戰機,就是消滅蘇軍這個最強大的重兵集團,德軍是抓住了這個戰機,以比較小的代價消滅了蘇軍60萬人左右,同時由於西南方面軍的覆滅,蘇聯的頓巴斯工業區失去了守衛,要不是蘇聯人動手早,德華人只是拿到了地方,機器和工人蘇聯人都搬走了,但是煤礦是搬不走的,這裡的資源雖然德華人沒有辦法利用,但是蘇聯人也沒辦法用,這就使蘇聯人的動員十分困難,包括後來在1941年冬天進行的反攻,都是在保障不足的條件下進行的,按照朱可夫的說法就是進攻階段每門炮每天只能是有1-2發的炮彈,而沒有強大的炮火,使蘇軍遇到德軍固守的陣地無法攻破,只能是繞過去,從而使1942年初的蘇德雙方的戰線犬牙交錯,也使德軍沒有象1812年拿破崙一樣被趕出蘇聯。1941年冬天,斯大林想複製1812年沙俄把拿破崙趕出俄國的勝利,可以當時蘇軍也不具備這個能力。基輔戰役極大的破壞了蘇聯進行戰爭的工業能力。
而到了1942年1943年,蘇德雙方爭奪的焦點就是第聶伯河兩岸,這些地盤就是在基輔戰役後德軍打下來的,當然這個地區也是來回拉鋸,反覆爭奪,但是如果不是基輔戰役德軍先把這裡打下來,讓頓巴斯這個蘇聯的鍋爐房持續的運轉,那麼德軍的處境無疑要艱苦的多,按照蘇聯的歷史劃分,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反攻開始,都是戰爭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是蘇聯人十分艱難的階段,國家還沒有進入戰爭狀態,各種保障物資都不充分,就算是有效保障的蘇軍也是湊合過日子,而重要原因就是德軍佔領了戰前蘇聯最發達的地區。
而那種認為基輔戰役拖延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導致戰爭的失敗的觀點,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個佔領了莫斯科蘇聯就會滅亡的假設,而這個假設本身就不成立,拿破崙佔領了莫斯科,而俄華人自己放火燒了莫斯科繼續打,一直到把拿破崙打出了俄國,蘇聯對於國家的控制要比沙皇要強的多,如果德軍打下來莫斯科,那麼蘇聯人的做法恐怕就是讓德華人提前品嚐斯大林格勒的老鼠戰。
回覆列表
持久戰和閃電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作戰理論,他們都屬於戰略層面的作戰理論,單就這兩個理論而言,二者本身並無優劣之分。無論是哪種作戰理論都有它特定的適用條件,客觀實際不同,適用的作戰理論也會有所不同。而對於某一作戰理論而言,不同客觀實際情況下所產生效果也會有所差別,所以根本無法評判哪套理論更為有效。
持久戰可以說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作戰策略,當敵人佔據絕對優勢時,透過長久的抵抗,將敵人拖疲拖垮,進而化被動為主動。閃電戰屬於機械化戰爭理論的範疇,它強調以裝甲叢集在空軍的掩護下迅速突破敵人防禦,分割圍殲敵軍集團,並快速向敵人縱深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持久戰屬於非正規化陸軍的作戰模式,而閃電戰則屬於現代正規陸軍作戰模式,一個靠把別人累死,另一個靠把別人幹翻。簡單地說,實力相差太大,選擇持久戰;實力相差不大,選擇閃電戰。
德軍拿下斯摩稜斯克後,莫斯科的大門已經敞開,當所有人都在摩拳擦掌準備衝向莫斯科的時候,希特勒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命令中央集團軍群掉頭南下,與南方集團軍群一道圍殲基輔的守軍,於是一場規模龐大的合圍戰就此爆發。對德軍而言,基輔戰役成功消滅了蘇軍近70萬人,這無疑是一次戰術上的巨大勝利,然而就整體戰略而言,德軍卻失去了一個進攻莫斯科的絕佳機會。當中路德軍掉頭南下的時候,蘇軍在莫斯科方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們趁著德軍南下的機會加強了莫斯科的防禦力量,而這也成了德軍兵敗莫斯科的原因之一。當德軍再度恢復莫斯科方向的攻勢時,已經到了秋季,而秋季的雨水讓道路變得異常泥濘,這不但影響了德軍的推進速度,還消磨了德軍計程車氣。從後來局勢的發展來看,基輔一戰對德軍影響深遠,他們雖然贏了戰術卻輸了最重要的戰略。或許正是基於這一點,題主才得出了“持久戰優於閃電戰”的結論,但是結合我們對持久戰的理解,這一結論顯然無法成立。
基輔戰役雖然拖延了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但它並不屬於持久戰理論的範疇。基輔戰役的時間跨度很短,並不存在將德軍拖疲拖垮的情況,而且它也不屬於非正規化陸軍的作戰模式,所以基輔戰役並沒有體現持久戰理論。既然如此,那麼題主得到的結論也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