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武書記官

    唐朝被失控的藩鎮滅亡,讓宋朝的統治者認識到了武將作亂的嚴重後果。其實宋高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也是一起典型的武將篡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五代十國時的武將簡直就是造成國家動亂的定時炸彈,對他們來說道德廉恥就是扯淡,叛變投降如同吃飯一樣正常。趙匡胤建立宋朝後,決定結束這種延續了兩百年的亂局,為此他杯酒釋兵權,解除大將兵權;改革兵制,設立樞密院,將節度使從有兵有錢的實權職務變成了被皇帝直接控制的榮譽職稱;建立禁軍,抽調各地強壯兵士,強幹弱枝。為了結束武將干政的現象而進行相對應的變革,限制武將的權力,保證中央對軍隊的絕對控制,這都沒有錯誤。但是凡事不能因噎廢食,兩宋期間將武將打壓得一文不值,將中國的尚武精神去除的一乾二淨,這做得就有點過火了。

    以文制武,是沒有錯誤的。武將就應當服從國家的調遣,打不打仗是文臣政治家決定的,武將只需要關心我怎麼打能打贏眼前的戰爭就好。以文制武不是重文輕武,同樣應當文武並重,不能造成武備鬆弛。宋朝的以文制武最後變成了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被一降再降,“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深入人心。

    在唐朝,人們覺得功名應當靠軍功,“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最後一句道出了對那種文弱書生的不屑!在這種尚武精神的影響下,無數好男兒自願從軍報國,只求靠著手中的刀劍為自己奪取一份功名。但是到了宋朝,畫風突變,舞刀弄槍成了粗魯的表現,從軍之人成了鄙俗之人。宋朝的軍士要在臉上刺字,這與囚徒有何不同?宋真宗御製《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從此人人捧起了書本,搖頭晃腦地讀起了六經。

    這種全社會的重文輕武造成的是全民族的軟弱無力,兩宋與外族的戰爭敗多勝少哦,在一定程度上與宋朝這種重文輕武的政策有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門罕戰役,德國為何拒絕日本軍事結盟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