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語言一方面反映了網民個性和聯想能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網路使用者的特徵,年輕的心態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網路語言是年輕人的語言充滿了個性和想象力,高考者作為年輕人,將鮮明的網路語言融入自己作文中不無不妥. 網路語言體現了一種時尚,一種新潮,給人一種恍然一新的感覺,何況網路語言是大家智慧結晶的體現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提到網路語言,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新穎奇特的詞彙,超乎常規的語法運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甚至是數量驚人的粗話髒話等等。正是因為這些現象的存在,才使得一部分人認為網路語言是跟規範化的傳統語言表達方式格格不入的 “文化垃圾”,是對傳統漢語的汙染和破壞,因此他們主張倡對網路語言進行規範。 事實上,網路語言並不是每句話都與現代漢語背道而馳,儘管在虛擬的網路空間裡,網民們為了節省資金,儘可能地提高交流的速度,任意改造、省略或者連結了一些文字、數字和符號,但是絕大部分的網路語言還是遵守現代漢語用詞造句的原有規則。網路語言只是語言的一種社會變異,它根本不可能完全超越或者替代現有的語言體系。顯然,那些大罵網路語言的人真的有些杞人憂天了。當然,對於網路語言的現狀而言,其過於自由和主觀的一面確實需要適當引導,但是語言規範的實質也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社會習慣,它只能透過約定俗成的途徑逐漸建立起來。網路語言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我們從不否定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因此,我們也不能盲目的反對網路語言進入我們的學習生活。 固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語言規範都是對全社會已經約定俗成的說法的追認,但是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確如此。比如“很+名詞”的現象。按照傳統語法規則,漢語的副詞不能直接修飾名詞。所以當“很中國”之類的語用現象出現時,語言學家們急忙跳出來大聲疾呼:副詞“很”是不能修飾名詞的,這種用法是錯誤的。試圖將這種不符合規則的現象一棒子打死,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很+名詞”的現象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大有風起雲湧之勢。2008年3月我在網上用搜索引擎查“很中國”這三個字,就搜尋到342,000個“很+中國”的用法。現如今,與之類似的“很生活、很傳統、很邏輯、很散文、很東方、很淑女、很青春、很紳士”等等一系列“很+名詞”的用法都很自然的活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從上面的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當全民都這樣認同並使用的時候,即使是再有名望的語言學家說“很+名詞”的用法不符合語法規則、有礙於漢語規範化也無濟於事。在這裡,筆者想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如此,語言亦如此:原本沒有這種說法,但是說(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規則”。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語言當然也不例外。在今後,如果有哪些網路語言能夠很廣泛的被大眾所接受、經久不衰的流傳下去,成功地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時代的寫照,那麼就會有專門收集新詞新語的專家對它進行收錄,從而肯定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最好不要在網路語言還沒經受時間的考驗之前,就過早地一棒子把它打死。可喜的是,據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教授介紹,2007年的流行語監測就準備加入網路語言和部落格語言,因為“它們更加貼近生活的脈搏”。作家陳村先生同樣對網路語言進行了肯定,他認為,有些網路語言非常生動形象,新奇幽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會顯得新鮮,有個性。同樣,《中國網路語言詞典》的主編於根元先生也認為“網際網路是高科技,越是高科技的東西就得越有人情味。網語的出現是因為它是網民減少語言障礙、上網方便的需要。” 很多媒體和語言學家也同樣對網路語言表示了支援,認為這些形象生動、個性張揚的網路語言絕不是洪水猛獸,它們不僅不會影響社會的文明和發展,反而能豐富和活躍我們的文化生活。並強調只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必定會有一些有生命力的網路語言從網上走到網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因為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語言發展歷程了。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已經存在的鮮活事物,而不能對網路語言一刀切、一概而論。如今很多暢銷的網路小說,諸如《第一次親密接觸》裡就充滿了“美眉”、“青蛙”等等讓人讀起來耳目一新的詞彙。試想一下,如果把這些詞彙換成通俗的說法,那麼它的可讀性肯定會削減很多。 網路語言新奇獨特、簡約快捷,這往往是由很多數字、漢字、字母的隨意連線、簡省或替代而形成。學生在學習階段,就像一塊海綿,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所學習的知識,但是他們不能很好地分析什麼該吸收,什麼該排斥,也就是說他們篩選語言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學習掌握好比較正規、已經得到社會認可和時間考驗的傳統語言是首要任務。然而,筆者絕不認為學生不能使用網路語言;恰恰相反,在現實生活中網路語言的使用群體比較年輕化,也可以說,網路語言正是大部分學生所創造和使用的語言。學生在網路的語境下完全可以使用網路語言,而且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下使用網路語言也是很得體的,但是在作文中筆者還是主張慎用。 在中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高考作文無疑也更加註重人文素質的考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寬廣平臺。那些有生命力的新鮮詞彙絕對不是高考作文的禁忌,正好相反,它們是作文的亮點、加分點。比如在適當的主題、典型的人物中,在沒有影響他人理解的情況下,學生透過使用恰當的新鮮詞彙緊扣主題、突顯典型人物的個性從而為全文增色不少,那麼自然會得到老師的肯定與欣賞。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備受爭議的滿是數字、字母和漢字的“大拼盤”還是不要出現在作文中為妙,它只會讓閱讀的人感到不解和憤怒。 基於以上對網路語言的現狀和語言規範的原則與精神的把握,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對網路語言有所寬容,有所分析,該接納的接納,該淘汰的淘汰,從而引導學生創造並使用積極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網路語言。
網路語言一方面反映了網民個性和聯想能力,另一方面也折射了網路使用者的特徵,年輕的心態和不拘一格的想法 網路語言是年輕人的語言充滿了個性和想象力,高考者作為年輕人,將鮮明的網路語言融入自己作文中不無不妥. 網路語言體現了一種時尚,一種新潮,給人一種恍然一新的感覺,何況網路語言是大家智慧結晶的體現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一提到網路語言,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新穎奇特的詞彙,超乎常規的語法運用,口語化的表達方式,甚至是數量驚人的粗話髒話等等。正是因為這些現象的存在,才使得一部分人認為網路語言是跟規範化的傳統語言表達方式格格不入的 “文化垃圾”,是對傳統漢語的汙染和破壞,因此他們主張倡對網路語言進行規範。 事實上,網路語言並不是每句話都與現代漢語背道而馳,儘管在虛擬的網路空間裡,網民們為了節省資金,儘可能地提高交流的速度,任意改造、省略或者連結了一些文字、數字和符號,但是絕大部分的網路語言還是遵守現代漢語用詞造句的原有規則。網路語言只是語言的一種社會變異,它根本不可能完全超越或者替代現有的語言體系。顯然,那些大罵網路語言的人真的有些杞人憂天了。當然,對於網路語言的現狀而言,其過於自由和主觀的一面確實需要適當引導,但是語言規範的實質也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社會習慣,它只能透過約定俗成的途徑逐漸建立起來。網路語言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展應運而生,我們從不否定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因此,我們也不能盲目的反對網路語言進入我們的學習生活。 固然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語言規範都是對全社會已經約定俗成的說法的追認,但是我們可以說大部分的確如此。比如“很+名詞”的現象。按照傳統語法規則,漢語的副詞不能直接修飾名詞。所以當“很中國”之類的語用現象出現時,語言學家們急忙跳出來大聲疾呼:副詞“很”是不能修飾名詞的,這種用法是錯誤的。試圖將這種不符合規則的現象一棒子打死,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很+名詞”的現象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大有風起雲湧之勢。2008年3月我在網上用搜索引擎查“很中國”這三個字,就搜尋到342,000個“很+中國”的用法。現如今,與之類似的“很生活、很傳統、很邏輯、很散文、很東方、很淑女、很青春、很紳士”等等一系列“很+名詞”的用法都很自然的活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從上面的這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當全民都這樣認同並使用的時候,即使是再有名望的語言學家說“很+名詞”的用法不符合語法規則、有礙於漢語規範化也無濟於事。在這裡,筆者想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如此,語言亦如此:原本沒有這種說法,但是說(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規則”。 眾所周知,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語言當然也不例外。在今後,如果有哪些網路語言能夠很廣泛的被大眾所接受、經久不衰的流傳下去,成功地證明了自己是一個時代的寫照,那麼就會有專門收集新詞新語的專家對它進行收錄,從而肯定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我們最好不要在網路語言還沒經受時間的考驗之前,就過早地一棒子把它打死。可喜的是,據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崔希亮教授介紹,2007年的流行語監測就準備加入網路語言和部落格語言,因為“它們更加貼近生活的脈搏”。作家陳村先生同樣對網路語言進行了肯定,他認為,有些網路語言非常生動形象,新奇幽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會顯得新鮮,有個性。同樣,《中國網路語言詞典》的主編於根元先生也認為“網際網路是高科技,越是高科技的東西就得越有人情味。網語的出現是因為它是網民減少語言障礙、上網方便的需要。” 很多媒體和語言學家也同樣對網路語言表示了支援,認為這些形象生動、個性張揚的網路語言絕不是洪水猛獸,它們不僅不會影響社會的文明和發展,反而能豐富和活躍我們的文化生活。並強調只要經過時間的洗禮,必定會有一些有生命力的網路語言從網上走到網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因為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語言發展歷程了。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用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已經存在的鮮活事物,而不能對網路語言一刀切、一概而論。如今很多暢銷的網路小說,諸如《第一次親密接觸》裡就充滿了“美眉”、“青蛙”等等讓人讀起來耳目一新的詞彙。試想一下,如果把這些詞彙換成通俗的說法,那麼它的可讀性肯定會削減很多。 網路語言新奇獨特、簡約快捷,這往往是由很多數字、漢字、字母的隨意連線、簡省或替代而形成。學生在學習階段,就像一塊海綿,能最大限度的吸收和消化所學習的知識,但是他們不能很好地分析什麼該吸收,什麼該排斥,也就是說他們篩選語言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學習掌握好比較正規、已經得到社會認可和時間考驗的傳統語言是首要任務。然而,筆者絕不認為學生不能使用網路語言;恰恰相反,在現實生活中網路語言的使用群體比較年輕化,也可以說,網路語言正是大部分學生所創造和使用的語言。學生在網路的語境下完全可以使用網路語言,而且在這個特定的語境下使用網路語言也是很得體的,但是在作文中筆者還是主張慎用。 在中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高考作文無疑也更加註重人文素質的考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彰顯個性的寬廣平臺。那些有生命力的新鮮詞彙絕對不是高考作文的禁忌,正好相反,它們是作文的亮點、加分點。比如在適當的主題、典型的人物中,在沒有影響他人理解的情況下,學生透過使用恰當的新鮮詞彙緊扣主題、突顯典型人物的個性從而為全文增色不少,那麼自然會得到老師的肯定與欣賞。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備受爭議的滿是數字、字母和漢字的“大拼盤”還是不要出現在作文中為妙,它只會讓閱讀的人感到不解和憤怒。 基於以上對網路語言的現狀和語言規範的原則與精神的把握,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對網路語言有所寬容,有所分析,該接納的接納,該淘汰的淘汰,從而引導學生創造並使用積極健康、富有民族特色的網路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