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悠長,在這漫長的歷史之上有著太多的歷史傳說,其中也不乏關於愛情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中還有不少和中國傳統節日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節日文學,比如說牛郎織女的故事,就完美和七夕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之上別具特色的節日文學。
可以說漢朝一直到後來的兩晉時期,這是七夕的發展時期,同樣的,也是七夕文學的初步發展時期。作為初步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七夕文學自然不會像後世一樣形式豐富,而是比較單一,以詩歌和文賦為主。但是即使是這種單一的創作形式,這個時期的七夕文學中的文化意蘊和文學意蘊卻是十分深刻的。
中國的四大傳統民間傳說之中,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出現最早,並且流傳十分廣的故事,這是由中國傳統的神話演變而來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而到了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已經徹底的定型,基本上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故事。
最早有牛郎和織女相關記載的應當是《詩經》,裡面的《大東》就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睕彼牽牛,不以服箱”的文字。但這樣的牽牛和織女並非是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故事,而是有一種諷刺意味在裡面的,主要是諷刺當時的周王室只知道位處高位,卻不知道體會民生疾苦。所以說最早的牛郎與織女只是用作星辰名而已,而非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愛情故事。
而到了秦朝,牛郎和織女才真正從星辰擬人化,成了夫婦,雲夢秦簡中就記載了“乙酉牽牛以娶織女,不果”。雖然這和我們所知道的故事不同,但是都一樣是以悲劇結尾,這可能也是後期牛郎和織女故事的悲劇結尾的最初原因之一。
到了漢代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有了完整的故事脈絡。《風俗通義》之中就描述了牛郎和織女的鵲橋相會故事,給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牛郎織女故事已然覆蓋上了一層悲劇色彩。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和織女為何分離,如何相見,都有了更加完整地記載。
可以說,在此時代,牛郎和織女已然從星辰完成了到傳說的演變,甚至從兩顆星星變成了人和神之間的愛情故事,而人神的巨大差異也為其悲傷結局做了一個鋪墊。《風俗通義》之中更是寫下了“織女七夕當渡河”的文字,使得這個故事開始和七夕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漢到晉這段時間,可以說是牛郎和織女故事的定型期,同時這也是七夕文學的一個發展時期。但因為時代原因,這個時期關於七夕的作品並沒有太多,其中最有名氣的應當要數《迢迢牽牛星》和《燕歌行》,這兩首詩無一例外,都是講述的悲劇故事,而這種悲傷的基調,也影響了後世七夕文學的感情基調。
牛郎和織女並非是隨隨便便就能夠進入文學圈的,其能被文人接受並且寫入詩歌也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他們兩可以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牛郎與織女兩人很好的反應了封建小農社會之中的男耕女織,這是時空大背景,而牛郎和織女愛情的悲劇正是來源於王母的打壓,而王母正是封建上層統治階級們的影射。
在當時的社會里,統治階級對於普通老百姓確實是無限的壓迫,導致民不聊生,甚至骨肉妻兒分散也是常有的事情,而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正好可以反映並且諷刺這種現象,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個故事可以成為一種意象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取材的原因。
之後,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裡出現了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悲劇,一方面有反映時事的作用,一方面也有反映作者自身理想的作用,比方說曹植曾經寫下過一篇《七夕詠》,裡面就寫到其懷才不遇理想不能實現的感傷。
總的來說,在漢到魏這段時間,牛郎和織女主要還是出現在思婦詩之中的,比如說《迢迢牽牛星》和《燕歌行》都是典型的思婦詩,主題也大多是相思別離之苦,表達的感情其實是偏單一的,但是就像上文所說,雖然形式單一,但是卻給後世七夕文學的感情奠定了哀傷的基調。
而之後兩晉的創作沿襲了先前的創作形式——仍舊以詩歌為主,不過無論是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從題材上來說,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數量自然是不用說,增加了許多,而題材上則不僅僅有先前的思婦詩,還增加了遊仙題材和政治題材,將原本的單一題材變得豐富多樣,使得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不再單一化。當然,兩晉時期還是有思婦詩的,甚至為數不少,比如說陸機的《擬迢迢牽牛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講述的便是思婦思念遊人的悲傷情感。
而傅玄的《我所思兮在瀛洲》一詩則是藉著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來訴說著自身的抱負,這首詩是極度政治化的。兩晉時期本身就是一個亂世,古人說亂世之中出英雄不假,但是對於文人來說,亂世便是影響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傅玄也不例外。傅玄將自身的不得志的苦悶同牛郎織女不得相聚的苦悶相融合,使得這個故事不再只是單純的作愛情故事來說,使得其有了更加深刻地含義,這是七夕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除了政治混亂之外,兩晉時期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崇拜玄學,這種崇拜是全民性的,甚至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本身就是神話傳說,尤其是織女,本身就是仙女,這樣的題材碰上愛好修仙的兩晉文壇,自然能夠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王鑑的《七夕觀織女詩》中就表達了這一思想,無論是其中的“六龍奮瑤轡,文螭負瓊車”還是“澤因芳露沾,恩附蘭風加”都是在描繪著一個華麗的仙界,給人以無限的遐思。這是歷史上第一首將牛郎織女故事與仙道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詩歌,但其並非是最後一首,因為葛洪、蘇彥等人都寫過這類詩,尤其是道教的著名人物葛洪,更是超脫了故事本身,寫出了自己的感受。
可以說,七夕文學是和七夕還有牛郎織女故事緊密相聯的,尤其是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有著解不開的因緣,無論是哪個題材的七夕文學,抒發了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其本質都是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為主線來訴說的。
之後歷朝歷代的文人更是在這個故事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原本平面的故事更加的生動,且富有了不同的意蘊。到了後期的南北朝,原本貧乏的題材更是多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比如說南陳就把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分離開,與其宮體詩融合,用來寫女子之美等等。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從漢到兩晉的這段時期,是七夕文學的重要時期,一方面其是出現時期,一方面這段時期也奠定了七夕文學的感情基調,即悲傷哀婉,後世寫七夕的詩歌幾乎沒有能逃離開這個感情基調的。
中國的歷史悠長,在這漫長的歷史之上有著太多的歷史傳說,其中也不乏關於愛情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中還有不少和中國傳統節日結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節日文學,比如說牛郎織女的故事,就完美和七夕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之上別具特色的節日文學。
可以說漢朝一直到後來的兩晉時期,這是七夕的發展時期,同樣的,也是七夕文學的初步發展時期。作為初步發展時期,這個時期的七夕文學自然不會像後世一樣形式豐富,而是比較單一,以詩歌和文賦為主。但是即使是這種單一的創作形式,這個時期的七夕文學中的文化意蘊和文學意蘊卻是十分深刻的。
中國的四大傳統民間傳說之中,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出現最早,並且流傳十分廣的故事,這是由中國傳統的神話演變而來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而到了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已經徹底的定型,基本上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故事。
最早有牛郎和織女相關記載的應當是《詩經》,裡面的《大東》就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睕彼牽牛,不以服箱”的文字。但這樣的牽牛和織女並非是我們所熟知的愛情故事,而是有一種諷刺意味在裡面的,主要是諷刺當時的周王室只知道位處高位,卻不知道體會民生疾苦。所以說最早的牛郎與織女只是用作星辰名而已,而非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愛情故事。
而到了秦朝,牛郎和織女才真正從星辰擬人化,成了夫婦,雲夢秦簡中就記載了“乙酉牽牛以娶織女,不果”。雖然這和我們所知道的故事不同,但是都一樣是以悲劇結尾,這可能也是後期牛郎和織女故事的悲劇結尾的最初原因之一。
到了漢代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有了完整的故事脈絡。《風俗通義》之中就描述了牛郎和織女的鵲橋相會故事,給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牛郎織女故事已然覆蓋上了一層悲劇色彩。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和織女為何分離,如何相見,都有了更加完整地記載。
可以說,在此時代,牛郎和織女已然從星辰完成了到傳說的演變,甚至從兩顆星星變成了人和神之間的愛情故事,而人神的巨大差異也為其悲傷結局做了一個鋪墊。《風俗通義》之中更是寫下了“織女七夕當渡河”的文字,使得這個故事開始和七夕緊密結合在了一起。
漢到晉這段時間,可以說是牛郎和織女故事的定型期,同時這也是七夕文學的一個發展時期。但因為時代原因,這個時期關於七夕的作品並沒有太多,其中最有名氣的應當要數《迢迢牽牛星》和《燕歌行》,這兩首詩無一例外,都是講述的悲劇故事,而這種悲傷的基調,也影響了後世七夕文學的感情基調。
牛郎和織女並非是隨隨便便就能夠進入文學圈的,其能被文人接受並且寫入詩歌也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他們兩可以反映當時的時代背景。牛郎與織女兩人很好的反應了封建小農社會之中的男耕女織,這是時空大背景,而牛郎和織女愛情的悲劇正是來源於王母的打壓,而王母正是封建上層統治階級們的影射。
在當時的社會里,統治階級對於普通老百姓確實是無限的壓迫,導致民不聊生,甚至骨肉妻兒分散也是常有的事情,而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正好可以反映並且諷刺這種現象,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這個故事可以成為一種意象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取材的原因。
之後,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裡出現了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悲劇,一方面有反映時事的作用,一方面也有反映作者自身理想的作用,比方說曹植曾經寫下過一篇《七夕詠》,裡面就寫到其懷才不遇理想不能實現的感傷。
總的來說,在漢到魏這段時間,牛郎和織女主要還是出現在思婦詩之中的,比如說《迢迢牽牛星》和《燕歌行》都是典型的思婦詩,主題也大多是相思別離之苦,表達的感情其實是偏單一的,但是就像上文所說,雖然形式單一,但是卻給後世七夕文學的感情奠定了哀傷的基調。
而之後兩晉的創作沿襲了先前的創作形式——仍舊以詩歌為主,不過無論是從數量上來說還是從題材上來說,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數量自然是不用說,增加了許多,而題材上則不僅僅有先前的思婦詩,還增加了遊仙題材和政治題材,將原本的單一題材變得豐富多樣,使得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不再單一化。當然,兩晉時期還是有思婦詩的,甚至為數不少,比如說陸機的《擬迢迢牽牛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講述的便是思婦思念遊人的悲傷情感。
而傅玄的《我所思兮在瀛洲》一詩則是藉著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來訴說著自身的抱負,這首詩是極度政治化的。兩晉時期本身就是一個亂世,古人說亂世之中出英雄不假,但是對於文人來說,亂世便是影響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傅玄也不例外。傅玄將自身的不得志的苦悶同牛郎織女不得相聚的苦悶相融合,使得這個故事不再只是單純的作愛情故事來說,使得其有了更加深刻地含義,這是七夕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除了政治混亂之外,兩晉時期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崇拜玄學,這種崇拜是全民性的,甚至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本身就是神話傳說,尤其是織女,本身就是仙女,這樣的題材碰上愛好修仙的兩晉文壇,自然能夠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王鑑的《七夕觀織女詩》中就表達了這一思想,無論是其中的“六龍奮瑤轡,文螭負瓊車”還是“澤因芳露沾,恩附蘭風加”都是在描繪著一個華麗的仙界,給人以無限的遐思。這是歷史上第一首將牛郎織女故事與仙道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詩歌,但其並非是最後一首,因為葛洪、蘇彥等人都寫過這類詩,尤其是道教的著名人物葛洪,更是超脫了故事本身,寫出了自己的感受。
可以說,七夕文學是和七夕還有牛郎織女故事緊密相聯的,尤其是和牛郎織女的故事有著解不開的因緣,無論是哪個題材的七夕文學,抒發了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其本質都是以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為主線來訴說的。
之後歷朝歷代的文人更是在這個故事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原本平面的故事更加的生動,且富有了不同的意蘊。到了後期的南北朝,原本貧乏的題材更是多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比如說南陳就把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分離開,與其宮體詩融合,用來寫女子之美等等。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從漢到兩晉的這段時期,是七夕文學的重要時期,一方面其是出現時期,一方面這段時期也奠定了七夕文學的感情基調,即悲傷哀婉,後世寫七夕的詩歌幾乎沒有能逃離開這個感情基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