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恆之爸
-
2 # 棲哈丶
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是說人到了絕境才會暴發全部的生命能量,去尋求生命的突破口。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生存的壓力往往也是一種激發個人努力奮鬥的潛在力量。壓力就是動力,危機就是轉機。
是不是每個人的奮鬥歷程都可以說明“人非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觀點呢?我看也不完全是這樣。
每個人的人生起點不同,個人奮鬥的目標不一樣,這就形成了人們命運的千差萬別。窮與富,善與惡,美與醜,是與非,這些價值觀念,社會現象就如萬花筒一樣,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千變萬化,令人眼花繚亂。
有的人爹媽一生下來口裡就銜著金鑰匙,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沒有嘗過母乳的甘甜。貧窮的枷鎖套在脖子上,每成長一步都會踩出一道深深的印跡。那個揹著精神病的母親上學的雲南青年是如此,那些留守山區的兒童是如此。就像電視劇《山海情》裡的水花,長成了漂亮的閨女,帶給父親的卻是被人打破了頭,鮮血直流。本想逃離的她,卻又舍不下親人,咬著牙,含著淚答應嫁給那個給了彩禮的人家。這就是一種悲慛的命運。
然而,正是這些命運悲慛的人們,用他們的抗爭譜寫了許多輝煌的生命之歌。那個背母上學的男孩後來大學畢業,放棄大城市工作,回鄉教書,拯救了一個又一個和他從前一樣貧窮逆境的少年,這就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願我們每個人都扼住命運的歌喉,把自己的命運和偉大祖國偉大民族的復興交融在一起。活出人生精彩來。
-
3 # Li加志
人並非要到達絕境的時候才會爆發出潛能。
也指要善待自己,不要總是認為需要把自己逼上絕路才會找到出路。
-
4 # 閆恩俊
“置之死地而後生”出自《孫子·九地》,原文是:“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意思是說,作戰時把軍隊佈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死的境地,兵士就會奮勇前進,殺敵取勝。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歇和大將陳餘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餘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在河邊排兵佈陣,士兵們背水一戰,越戰越勇,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餘,活捉趙王歇。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型案例。
△韓信背水一戰
其實,兩軍作戰,無論是在“死地”,還是佔據有利地勢,都需要將士用力用智,奮勇殺敵,才能取得勝利,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是也。否則,即使有“天時、地利”,也是無法取勝的。正如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置之死地而後生”,不但兩軍作戰如此,而且做其它事情特別是搞科學研究也是如此。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並爭取到了蘇聯的援助。中蘇原子能合作在1958年6月達到了高潮。當時,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在蘇聯協助下建立的第一座實驗重水型核反應堆投入使用。但此後,中蘇之間交惡,到1959年夏天,形勢已經清楚,蘇聯將不向中國提供製造原子彈的全面技術。1960年,蘇聯召回1292名專家,使中國製造核武器的期限被迫推遲。但是,中國政府領導人和科學家面臨重重困難時並沒有氣餒。周恩來說,我們自己造,從零開始,用8年時間造出來。外交部長陳毅說,我們即使沒有褲子穿,也要擁有世界水平的武器。1962年8月,聶榮臻向中國領導人報告,1965年以前就可以試驗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13時,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中國天眼的建造也是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型案例。1993年,在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0國天文學家提出了建造新一代射電“大望遠鏡”的建議。會上,各國都爭取這個專案。中國也是申請方之一。建造FAST(即中國天眼)的動機肇始於此。2012年,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把這個專案給了澳洲和南非,使中國失去了一次國際合作建造“大望遠鏡”的機會。沒有了國際合作,中國有關部門和科學家仍然決定由自己獨立建造。結果還真搞成功了。具有中國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目前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綜合體現了中國高技術創新能力。
△中國天眼
據有關資料介紹,FAST的天線口徑為500米,將是國際上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德國波昂100米望遠鏡相比,其靈敏度提高約10倍。如果天體在宇宙空間均勻分佈,FAST可觀測目標的數目將增加約30倍。與美國的阿雷西博(Arecibo )300米望遠鏡(已於2020年12日1日倒塌)相比,FAST靈敏度高2.25倍,而且Arecibo 20°天頂角的工作極限,限制了觀測天區,特別是限制聯網觀測能力。可以預測FAST將在未來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裝置的地位,並將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和前沿科研課題,成為國際天文學術交流中心。
上述三個案例,雖然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典型案例,但也有所不同,第一個案例是己方帶軍將領有意為之,是主動“置之死地”的;而第二、三個案例,卻是被動的,是對方將己方“置之死地”的。但無論如何,都是“置之死地”,都是“逼上梁山”,使自己只有奮力一搏,衝出絕境,取得成功。
△毛澤東
新中國建立前夕,1949年8月,美國政府發表敵視華人民的白皮書。毛澤東接連寫了《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等五篇評論,痛斥美國在中國推行的侵略政策。對美國封鎖新中國的企圖,毛澤東擲地有聲地說:“我們華人是有骨氣的。”“多少一點困難怕什麼?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華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毛澤東的這段話,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最好運用和詮釋!
回覆列表
這裡的“生”應該理解為徹底的改變,有重生之意。
生可以簡單理解為活著,醫學上解釋為有生命體徵。但這句話裡所講的“生”並非醫學層面的。而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謂“雁過留鳴,人過留聲”也就是人活一世要留下影響力,聲望或者後世人的思考等等。
置之死地後,可令人覺醒。經歷過生離死別,人對活著的意義和真諦會有徹底的理解,繼而人生髮生改變猶如重生。
這是在下對此話的理解,不妥之處望海涵,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