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序,一般出現在詩文的題目或前言中,“並”,有“連”“附”“並且”等含義。如《孔雀東南飛(並序)》《琵琶行(並序)》,其內容介紹與詩文密切相關的人、事、物。
《燕歌行·並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白話文:“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作《燕歌行》以顯示適。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此,和諧了”。
並(bìng),合在一起:併攏。合併。兼併。一齊,平排著:並駕齊驅。並重,並行。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並且。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並不容易。
序(xù) ,次第:順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式。序數。排列次第:序次。序列。開頭的,在正式內容之前的:序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論。古代指送別贈言的文字。指季節:四序。古代地方辦的學校:庠序。
並序,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並”,有“連”“附”的含義。
如《孔雀東南飛(並序)》是說《孔雀東南飛》還“附有序”,一般序文緊跟題目,在正文之前。
即: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並序,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並”就是“和”,某詩或某文,和序一起發出,題目就可以寫成《某詩並序》或《某文並序》。
也有另外的情況,比如“××審閱並序”,這是說,這作品由××人審閱而且給作品作了序。
如《琵琶行(並序)》,從“元和十年……”到“命曰《琵琶行》。”是此文的序,是對此文寫作設一個背景或給一個寫作緣由等。
擴充套件資料:
《琵琶行並序》背景資料:
一、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邽(陝西)人,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長慶集》 ,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有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另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二、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 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
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閒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後,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
並序,一般出現在詩文的題目或前言中,“並”,有“連”“附”“並且”等含義。如《孔雀東南飛(並序)》《琵琶行(並序)》,其內容介紹與詩文密切相關的人、事、物。
《燕歌行·並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白話文:“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作《燕歌行》以顯示適。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此,和諧了”。
並(bìng),合在一起:併攏。合併。兼併。一齊,平排著:並駕齊驅。並重,並行。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並且。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並不容易。
序(xù) ,次第:順序。秩序。次序。工序。程式。序數。排列次第:序次。序列。開頭的,在正式內容之前的:序言。序跋。序曲。序幕。序論。古代指送別贈言的文字。指季節:四序。古代地方辦的學校:庠序。
並序,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並”,有“連”“附”的含義。
如《孔雀東南飛(並序)》是說《孔雀東南飛》還“附有序”,一般序文緊跟題目,在正文之前。
即: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並序,一般出現在題目中。“並”就是“和”,某詩或某文,和序一起發出,題目就可以寫成《某詩並序》或《某文並序》。
也有另外的情況,比如“××審閱並序”,這是說,這作品由××人審閱而且給作品作了序。
如《琵琶行(並序)》,從“元和十年……”到“命曰《琵琶行》。”是此文的序,是對此文寫作設一個背景或給一個寫作緣由等。
擴充套件資料:
《琵琶行並序》背景資料:
一、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稱白太傅。下邽(陝西)人,唐代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著有《白氏長慶集》 ,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有諷諭詩《秦中吟》《新樂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並序)》。另有《賣炭翁》(七古)《錢塘湖春行》(七律)。
二、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 年),跟擁兵割據的藩鎮吳元濟有勾結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長安城頓時一片混亂。
白居易當時任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閒職,不能過問朝政,但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憤怒,上書請求緝捕兇手,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五年後,憲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調回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