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16781897443

    在古代那叫抹額,也稱額帶、頭箍、髮箍、眉勒、腦包,抹額以前是禦寒保暖用的,《續漢書·輿服志》注,胡廣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額,附施於冠,因遂變成首飾,此即抹額之濫觴。”亦稱“抹頭”,束在額上的巾。不過後來成了人們喜愛的飾物,也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一部分。

    《中華古今注》捲上“軍容抹額”條:“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緋衫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抺額在唐宋時期就常見,李賀《畫角東城》詩云:“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 《資治通鑑》卷二一五“玄宗天寶二年”條:“陝尉崔成甫著錦半臂,缺胯綠衫以賜之,紅袹首。(袹首,今人謂之抹額。)” 。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幞頭內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如宋代教官用紅繡抹額,招箭班為紫繡抹額等。宋代男人崇尚繫裹頭巾,抹額多女人用。宋代女人的抹額在製作上比先前講究,通常將五色錦緞裁製成各種特定的形狀,並施以彩繡;有的還裝綴珍珠寶石,漸漸向首飾靠攏。

    明朝是抹額的盛行時期,當時的女人不分尊卑,不論主僕,額間常繫有這種飾物。起初女人用額帕,以綜絲製成,結成網狀,罩住頭髮,後來採用布帛,冬季為烏綾,夏季則用烏紗。到了明末,額帕多用二幅,每幅方一尺左右,斜折成寬一寸左右的條狀,一幅戴在內,另一幅覆在外,又作方結加在外幅的正面。如此日日戴上卸下,顯得有點麻煩,因此,女人們便根據自己的發額頭圍的大小剪裁,夾襯較厚的錦帛,一般用烏絨、烏綾、烏紗等製作,稱為頭箍,又稱為“烏兜”。使用時,一戴即可,一取即脫,極為便捷。頭箍的形式變化多樣,最初流行寬的,後來又崇尚窄的,還有在兩側多裁出兩個護耳的款式。富貴權豪勢要家庭的婦女在戴頭箍和烏兜時,常點綴金玉珠寶翡翠等首飾。冬季所用的除上述質料外,更多則採用獸皮,考究者用貂鼠、水獺,俗稱“貂覆額”,或稱“臥兔兒”。

    清代,貴族婦女和百姓人家都流行這種服飾,在戲曲和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抹額的裝束。比較典型的是在《紅樓夢》的電視劇中,寧榮二府的老夫人和少奶奶們都有各種不同材質的抹額,比如王熙鳳的“攢珠勒子”。且寶玉還有一個頗為華貴的“二龍搶珠金抹額”。在戲曲中也能處處見到這種裝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是什麼時候成的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