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尚轉角HOPE

    先弄清為啥火?

    藝術家封山之作關鍵還不貴。

    懂行的人興奮,衝到門店裡大肆搶購。不懂行的人一臉懵,一件衣服而已至於嗎?

    據悉,KAWS是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的藝術家,可謂當今藝術圈的頂級流量。此前優衣庫攜手KAWS與SNOOPY、芝麻街的三方聯名系列UT都曾在全國各地掀起搶購熱浪。這一次,KAWS和優衣庫合作的“KAWS:SUMMER”系列產品包括12款成人T恤、6款童裝和4款帆布包,圖案不僅有KAWS經典的XX眼和骷髏形象的COMPANION,還有KAWS去年在DIOR男裝大秀秀場打造的巨型BFF PINK。

    最為關鍵的是,KAWS系列都很貴,公仔售價都要在4位數。因此,一件T恤被稱為“史上最親民”的KAWS,只要79-99元即可獲得,自然讓年輕使用者們趨之若鶩,人們不會因為這一次的消費而承擔太多的經濟壓力,所以容易造成衝動購買。據悉,該系列線上下已經被黃牛炒到了超過500元。

    當然,在不愛KAWS的路人眼中,這一系列產品並無任何出彩之處,甚至可能會覺得有些醜。單看KAWS的核心產品——公仔,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

    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見。一隻明星代言的口紅,一雙限量版球鞋,甚至過時不候的618優惠券,都會讓你衝動剁手,事後大呼浪費。

    那些引發哄搶的品牌,是如何贏得粉絲的狂熱追捧呢?今天路上讀書給大家帶來一本《品牌洗腦》,聊聊那些讓你欲罷不能的產品是如何忽悠你的。

    同伴壓力營銷:他們都買了,你還不買嗎?

    湊熱鬧就是這麼回事,如果發現別人在看什麼東西,自己也會好奇,忍不住過去看看。也就是說,我們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觀察身邊的人在做什麼,自己也會有樣學樣。

    科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200個人在房間裡自由走動,其中10個人被明確告知要往某個方向走,有了這麼一小撮人帶頭,沒過多久,所有人就都朝著一個方向走了。

    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同伴壓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咱們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會本能地希望融入到群體當中。相反,一旦我們感到被排除在外,心裡就會很不舒服。因此,在同伴壓力的影響下,別人有啥,我們也想要啥。

    比如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一個房間裡的人發餅乾,一開始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要。接著,研究者讓一個托兒進房間去主動拿了一塊餅乾,結果呢,一開始沒要餅乾的人紛紛起來自己去拿了。

    如果把餅乾換成商品,也是一樣。在生活中,同伴壓力導致我們買了很多不必需的"必需品",比如說一款愛馬仕包包,或者是一支聖羅蘭星辰限量口紅。人們追求這些產品,是因為真的需要嗎?或許吧。但更多時候,還是因為不想落後於其他人,人有我也有。大家想想這樣心態是不是特別常見,老王家媳婦前不久買了一件貂,老李家的那口子天天唸叨,直到下了血本跟著去買了一件,也不管穿在身上合適不合適。

    這麼好的商機,商家當然秒懂咯,他們最常用的辦法是展示好評。美國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每年網購至少4次,花費至少500美元的消費者中,有將近一半的人會先參考4-7條顧客評論,再決定要不要買。就算很多人知道大約有四分之一都是虛假評價,但還是會選擇相信它們。咱們平時在淘寶上買東西,是不是也都會參考店鋪和商品的評分呢?商家為了獲得五星好評,又是送小禮物,又是手寫卡片,因為他們知道,好評越多,對消費者的吸引就越大。

    除此之外,榜單也是一種呈現使用者評價的方式。比如在很多影片和音樂網站的首頁,都會有最熱門的列表。再比如"公告牌"、"iTunes"之類的歌曲榜單。裡面的歌真的是最多人聽嗎?不見得,其實有時候只是唱片公司出錢買了榜上的位置,因為人們都願意相信榜單,不想錯過別人都在追的潮流,最後這些歌可能就真的成熱門了。

    精準營銷:用資料瞭解你的一舉一動

    大家平時上網購物的時候,可能都留意到頁面最下面會有一欄推薦商品,說你可能會喜歡這些。你仔細看看,誒,好像真的都是我想要的!大家有沒有納悶過,他們怎麼會知道我想要什麼啊?

    這秘密就在於資料,不管你是在搜尋引擎上查了點什麼,還是在微博上發了什麼內容,不管是在手機上查地圖導航,還是在音樂網站上下了一首歌,只要是在網際網路上留下的痕跡,所有這些都會被資料收集公司默默地記下來,去分析處理。然後一轉身,把這些資訊賣給營銷公司。

    你需要什麼、想要什麼,你的習慣、你的夢想,它們知道得甚至比你自己還清楚。商家利用這些資訊,就可以讓你乖乖掏錢。這個過程叫做資料探勘,說得好聽點兒就叫"消費者洞察",利用對消費者行為的追蹤和分析,更好地說服和操縱人們購買商品。

    大家也許會想,這不是侵犯隱私嗎?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心甘情願地配合這種資料採集。比如,星巴克曾經推出過一項促銷活動,讓顧客記錄下自己的每一筆消費,每記滿15次就能獲得一次免費贈飲。是不是很心動呢?但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在收集使用者的喜好,方便品牌用量身定製的服務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咱們平時辦會員卡,領優惠券,很多時候都要提供姓名、年齡、職業之類的資訊,這也會讓商家更加了解客戶群,打造出更有吸引力的產品和服務。

    除此之外,現代人最親密的夥伴——智慧手機,也在不知不覺中洩露我們的隱私。一家名為Lookout的手機安全公司,分析了近30萬個免費手機應用,發現不少許可協議裡都有關於獲得敏感資料的條款,比如讀取你的通訊錄、定位資訊等等,很多人在安裝的時候,往往連看都不看就直接拉到最下面選"同意"。

    就這樣,手機和網路時時刻刻都在收集著關於我們的各種各樣的資訊,它們無孔不入,最後又被商家利用,從我們身上獲得更多的利益。

    你看,咱們從出生開始就被各種品牌影響,培養出了購物習慣,還有恐懼、愉悅等等情緒的驅使,以及從眾心理和懷舊情結的推動,再加上記錄我們一舉一動的資料,營銷手段可以說是防不勝防,想要完全消除掉這些心理弱點,做到百毒不侵,是不太可能了。

    不過,既然我們已經瞭解了這些狡猾的洗腦方式,以後在買買買的時候不妨多思考一下背後的原理,爭取做一個更理性的消費者。

    大家也都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如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中海風格傢俱如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