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iaocao449
-
2 # 歷史追尋者
首先是因為古代很多地方是沒有開發的,只有崎嶇的小路或者根本沒有路,因此很多物資想透過陸運基本不可實現。
其次很多地方都有山匪的存在,經常打劫往來的物資,而由於交通和兵員的問題,地方官府也拿山匪沒辦法。因此陸運風險也大大增加。
最後就是大型物資的轉運單靠人挑和馬拉成本高且無法實現,比如大的石頭等物資(路沒有,人抬不起)。河運的優勢就出來了,運輸成本低和運輸噸位大。同時由於大的造船技術基本在官府,因此河上沒有大型的海盜,不需要太多的官兵護送就能完成運輸任務。
綜上所述,雖然河運相對較慢,卻是古代最重要的運輸工具。這也是歷代帝王對於水患重視的原因。
-
3 # 谷老師
古代糧食運輸有兩種途徑,一個是陸路,一個是水路。
陸地運輸糧食途中消耗巨大,無論是馬車牛車還是手推車,要看路途長遠而定,如果是幾十公里範圍內的糧食運輸,陸地運輸還是很划算的,車輛比較靈活,能夠把糧食從糧倉直接運到軍營。如果是長途運輸,十麻袋的小米運到目的地只剩一麻袋也應該謝天謝地了。舉一個極端的例子:秦始皇時期修長城,從山東半島徵集的糧食運到長城腳下,出發地的192袋糧食到長城腳下只剩下一袋。這說明了途中車老闆和護衛部隊的巨大消耗,也反映了古代戰爭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
水路運輸則不同,以內河航運為例,由於船裝的糧食遠遠多於牛車馬車的運載量,而傳工又比較少,使得水運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能夠保證把大部分糧食運到目的地。如果是海運,則效率會更高,因此,在古代,水路運輸糧食會更重要。
答:漕運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調運糧食(主要是公糧)的一種專業運輸。中國古代歷代封建王朝將徵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水路不通處輔以陸運,多用車載(山路或用人畜馱運),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 漕運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東沿海一帶運軍糧抵於北河(今內蒙古烏加河一帶)。漢建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徵糧食運往,(1855)黃河改道,運河淺梗,河運日益困難,隨商品經濟發展,漕運已非必需,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