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撒瓦笛卡

    姜太公又有姜尚、呂尚、尚父、呂望、太公望、齊太公等多種稱呼,歷史上確有其人。

    2009年在山東高青陳莊西周城址發掘中,首次出土了帶有“文祖甲齊公”等銘文的青銅器多件。這裡的“齊公”就是傳說中的齊國開國之君姜太公。

    根據金文的慣例,“國名”+“公”字的模式,應該是指代這個國家的第一任國君。《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 以大卒馳帝紂師”描繪了武王伐紂時姜太公作戰的場景,可見文獻史料中的姜子牙其實是一個能親自上場的戰將。

    其實真正使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還是各種以《封神演義》為藍本的帝師、軍師形象。《封神演義》對歷史和傳說中的姜子牙形象進行了重構,淡化了他的勇猛,強化了他的智慧,成為一名運籌帷幄、穩坐釣魚臺的軍師。

    同時,武王年幼,大器晚成的他受文王託孤輔佐新王打下江山基業。有智有謀,盡忠盡力,可謂是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形象。

    有趣的是,《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姜子牙本是不信陰陽卜筮之說的:

    “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意思是說武王伐紂前補了一卦很不吉利,大家都很害怕,只有姜太公堅持發兵。

    但在《封神演義》裡,姜子牙最擅長的是捉妖和算卦。

    姜子牙在朝歌開的卦館遠近聞名,還因捉住了玉石琵琶精而被紂王封為“司天監”。通曉陰陽為他在民間附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得他在民間也更加貼近通俗文化更加的“接地氣”。

    而太公封神的故事更是古已有之。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六韜》就已經有了姜太公封神的記載,說他“召五方之神、各司其命”。作為小說的點題之作,《封神演義》裡更是將這情節描述得有聲有色。他能將武王伐紂過程中陣亡的“忠臣孝子、 逢劫神仙”都論功行賞,封仙封神,在百姓心目中自然也是位高一等。

    所以“黑白通吃”,神通廣大的他為民間所接受,百姓多用來祈求庇佑和保護。我們在遠至東北、臺灣、貴州等地的民俗傳說裡都能看到太公的故事,基本模型都是老百姓嫁女、修屋等遇到難題,太公路過,大筆一揮“太公在此”,從此小鬼不敢騷擾、安寧無事。許多老屋的房梁等處,多放有“太公在此”一類字樣的鎮宅之物,就如同門前“泰山石敢當”一樣,已經成為風俗的一部分了。

    當然,嚴格來講,姜子牙其實倒也算不上神。只不過,因其曾掌管著封神的資格,故而使得各路神仙都十分敬畏姜子牙。正如有些朋友提到的,按照法力和武力來講,或許姜子牙原本是《封神演義》中最弱的。但是,一個人的威嚴和地位,當是受多重因素影響的。

    參考資料:《史記》《封神演義》

  • 2 # 小延影視間

    公元前1066年(一說公元前1027年),武王以姜尚為國師,率部伐紂,大戰於牧野,推翻了紂王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姜尚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都營丘,為齊國始祖,故又稱齊太公。

    姜太公,又稱姜尚,字子牙,衛輝市太公泉鄉人。封於呂(今南陽西),故又從其封稱呂尚、呂望。更因文王曾曰:“吾太公望子久矣”,號太公望。

    姜太公早年家境貧困,50歲時曾在棘津司廚賣飯,70歲時在朝歌屠牛賣肉,還在商朝做過官,因感商紂王昏殘無道,辭官而去。遊說諸侯,無所遇,因避居東海之濱,隱居下來。後來,姜尚聽說西伯姬昌在西岐崇賢尚老,就千里跋涉,遷徙陝西,垂釣於渭濱。姬昌出獵相遇,同載而歸,尊號太公望,立為掌管軍事的“太師”。輔佐西伯操練兵馬,攻下密須、黎,滅崇,建豐邑,立下不朽功勳。武王姬發繼位後,尊姜尚為“師尚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7p和8p的區別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