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四、端午節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擴充套件資料端午節的習俗:1、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華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2、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
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說 相傳,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為了寄託哀思,盪舟江河之上,此後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二、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後,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四、端午節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擴充套件資料端午節的習俗:1、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至今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華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2、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即“粽籺”,俗稱“粽子”,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