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ovE1005XZ

    一、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被稱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今天任何一個歐洲城市街頭目之所及的建築物,盡是古希臘建的遺留。古希臘建築採用的是樑柱結構,是一種橫向穩定體系,從上到下分成山牆面(屋頂)、柱式、基座。柱式有三種: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

    多立克柱式:沒有多餘修飾,簡潔陽剛;愛奧尼柱式:頂端有兩個漩渦狀,典雅高貴;科林斯柱式:頂端像個花籃,柱頭是用毛莨葉作裝飾,複雜華麗。

    ▲多立克柱代表:帕特農神廟

    ▲愛奧尼柱代表:雅典娜勝利神廟

    ▲科林斯柱代表:宙斯神廟

    古希臘的祭祀活動在室外,因此神廟注重外部空間,內部空間一般。柱廊使建築有很強的雕塑感,柱式完全起承重結構作用,支撐著整個建築。

    二、古羅馬建築

    古希臘文明被古羅馬人繼續發揚光大。建築中的柱式到了古羅馬時期,由古希臘的三種變成五種,比古希臘柱式多了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五種柱式比例較為接近,已經不再承重,逐漸演變成牆面上的裝飾,而券柱、疊柱的運用豐富了建築形式。

    ▲古羅馬鬥獸場

    早期的神廟形式為廊院式,神廟在中央,神廟的基座與古希臘有所不同。廟宇建在城市中,由於周圍建築很多,所以摒棄圍廊式,改用前廊式。同時,羅馬人為西方建築貢獻了“拱券“,拱券結構的出現使得建築空間豐富,常見的三種拱券形式為:筒形拱、十字拱、穹窿。

    ▲古羅馬萬神廟(穹窿)

    三、哥特建築

    中世紀後期,哥特式建築在法國逐漸興起,而後流傳到英國、德國、西班牙。哥特這一稱謂意思是“非理性的”,其主要特徵是空間上長、窄、高,給人一種向上的動勢。

    ▲米蘭大教堂

    結構上,尖肋拱頂、飛扶壁,使得結構輕盈,尖十字拱的運用使得內部空間不等跨等高,節奏感強烈。飛扶壁平衡了側面推力,使側牆面可以開窗。集束柱使柱子到拱券的連線不被橫向打斷,增強豎向感。

    ▲尖肋拱頂

    ▲飛扶壁

    ▲集束柱

    立面上,兩圓心尖券、尖塔、三段式佈局、玫瑰窗等,華麗麗的精細雕塑是常態。

    ▲巴黎聖母院(三段式佈局)

    ▲玫瑰窗

    四、文藝復興建築

    經歷了漫長黑暗的中世紀,商業發達的佛羅倫薩地區率先進入了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建築,簡單點說就是打著古希臘人文主義的旗號復興古羅馬建築,追求古典柱式嚴謹的比例,平面構圖採用集中式,以圓為中心。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追求紀念性效果,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突破。

    ▲佛羅倫薩主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五、巴洛克建築

    文藝復興之後,建築設計進入了巴洛克時期。還巴洛克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 羅馬耶穌教堂

    與古典建築的差異主要在於雖採用古典的構圖原則,但打破常規,立面上段山花、弧山花、雙壁柱等;壁畫喜歡玩弄透視,色彩鮮豔明亮,對比強烈,構圖動態劇烈,繪畫常常突破建築面和體的界限。這種建築極盡炫耀之能——大量曲面,華麗雄壯的內飾壁畫、厚重的大理石。

    ▲ 聖卡羅教堂(穹頂內部)

    六、洛可可建築

    進入18世紀,巴洛克極致的雄壯,逐漸又被法國宮廷的洛可可風潮代替。洛可可風格的出現,最初就是為了反“巴洛克”。它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樣式雕琢華麗、纖巧繁瑣。崇尚自然,喜用曲線造形,不對稱構圖,色彩柔和嬌麗,這讓它成為女性化的華麗代表。

    ▲ 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

    ▲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六、新古典主義建築

    洛可可的纖細複雜發展到極致,緊接著人們開始反其道而行之,又一輪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簡潔優美的風潮開始了,這次稱之為“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對古希臘古羅馬的元素的再現比文藝復興時更為徹底,甚至也直接複製文藝復興風格,幾乎照搬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樣式及結構,但有並沒有恢復古希臘古羅的建築立面彩畫。

    ▲巴黎先賢祠

    ▲巴黎凱旋門

    七、Art deco 建築

    進入19世紀,歐洲迎來了工業文明,工業革命將世界帶入機械複製時代。在經歷了粗糙的量產複製,和過於強調精美手工的“新藝術”風格,歐洲終於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扇形、放射狀、幾何、人字紋,金色與黑色的搭配。

    ▲克萊斯勒大樓

    Art deco極重灌飾,但又反對單純手工藝的傾向,主張機械化的美。在Art deco中,你可以看到大量的直線、對稱和幾何圖形的構成,以及使用了當時的新材料,使其能適應如此體量的摩天大樓,並讓他們看起來具有古典紀念碑式的美感。

    ▲帝國大廈

    八、現代主義建築

    現代主義了的構想形成於20世紀初期,但並未被廣泛接受。但到50~60年代,現代主義的方盒子瞬間成為世界建築界的主導。戰後,如何在短時間內解決人們的住房問題成了建築師們首要任務。以功能為主導,以預製件的形式快速建造房屋的特性,讓現代主義建築成為20世紀中葉之後的主流建築形式。

    ▲包豪斯校舍

    ▲馬賽公寓

    九、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建築”是指現代以後的各流派的建築總稱。所以包含了多種風格的建築。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跳舞的房子,荷蘭

    ▲堪薩斯市公共圖書館,美國

    十、解構主義建築

    解構主義建築是在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建築的發展。它的特別之處為破碎的想法,非線性設計的過程, 有興趣在結構的表面或和明顯非歐幾里得幾何上花點功夫,形成在建築學設計原則的變形與移位,試圖建立關於建築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巴黎拉維萊特公園

    ▲比爾巴鄂古根漢姆博物館

    所有藝術和設計風格都伴隨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及社會變革。由古埃及、古希臘的樸實到哥特時期對審美的畸變,再經由文藝復興的撥亂反正到洛可可的浮華,接著由新古典主義的反思到現代主義的簡潔,建築風格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輪迴。大家是不是對“建築風格”更加一目瞭然了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