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隆美爾離開了他征戰兩年的北非。不過,和他當初勢在必得的精神頭比起來,此時的離去,多少有些傷感和不甘。糟糕的後勤補給,讓他“壯志未酬”,而始終不在狀態的義大利人,讓他既鄙視,又痛恨。
隆美爾很多次在公眾場合,對散漫的義大利人進行抨擊。在他看來,非洲軍團的補給運不上,以及每次進攻都不順,很有可能是他們向英軍提供了情報。殊不知,出賣情報的恰恰是一名德華人,隆美爾冤枉了義大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1918年,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受《凡爾賽合約》的限制,國家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好在德國的工業生產十分發達,湧現出了很多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現代化的電氣技術,發明了一種能夠自動編碼的機器。
這個機器由鍵盤、轉子和指示器組成,乍一看像老式的打字機,但這個複雜精緻的“盒子”,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密碼機。謝爾比烏斯為它申請了專利,並取名為“恩尼格瑪”,意思是“啞謎”。但它售價3萬美元的價格,讓人很少問津。
1923年,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德國軍方對這款密碼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進行了嚴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試驗,效果十分滿意。謝爾比烏斯的工廠開始為德軍批次生產“恩尼格瑪”,併成為二戰中德國上下公認的、不可破譯的密碼機。
對戰後德國一直不放心的英華人,始終密切地監控德國方面的通訊。意外的是,1926年德國使用“恩尼格瑪”後,再也獲取不了新情報了,直到1931年,事情有了轉機。一個化名艾斯克的德華人,向法國情報部門提供了“恩尼格瑪”的資料。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德華人的哥哥就是德軍通訊總長,而他本人就在密碼處工作,由於對社會的不滿,經濟拮据,靠出賣情報,獲取了一萬馬克。然而,法華人始終破譯不了,再加上他們認為受“限制”的德國沒有太大威脅,於是放棄並將資料轉手給了波蘭人。
與法國不同的是,作為在歷史上經常被瓜分的波蘭,卻時刻關注著西邊的德國和東邊的蘇聯,因為他們始終對波蘭“不懷好意”。也正是這種“居安思危”的想法,讓波蘭人十分重視情報工作,法華人送來的資料,讓他們找到了破譯的突破口。
按照兩國軍事合作協議,當法華人把從德華人那裡買來的情報交給波蘭後,他們如獲至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成立密碼局,找到國內頂尖的數學家開始攻關,儘管取得不小的進展,但德華人一換密碼本,他們就要重新來過。
好在那個化名艾斯克的德華人,在隨後的7年間,不斷地向法華人提供情報。但到了1938年,他停止了與法國情報部門的合作。因為德、法兩國的關係緊張,“於公於私”這都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及時收手,更多是為了保命。
德國在入侵波蘭前,又對“恩尼格瑪”進行了升級,安全性更高。並隨著德國撕毀同波蘭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侵佔了蘇臺德地區;以及在其國內,反波蘭的聲浪不斷高漲。在此情況下,波蘭急需盟友的幫助,去破解“恩尼格瑪”。
同時,也希望有朝一日,波蘭遭到進攻,盟國可以繼續對“恩尼格瑪”進行研究。當英、法兩國同行看到波蘭密碼局的成果時,不禁大驚失色,沒有想到波蘭人在密碼破解工作上,比他們領先10年。尤其是英華人,一直苦於沒有任何破解頭緒。
更讓他們高興的是,波蘭密碼局將兩架“恩尼格瑪”仿製品,以及大量的資料,一併送給了英、法同行們。看來,波蘭人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做最壞的打算。果不其然,2周後,德軍閃擊波蘭,28天佔領其全境。
帶著波蘭同行的期許,英、法兩國開始了繼續研究。但糟糕的是,歐洲的局勢急轉直下,號稱擁有第一陸軍的法國38天投降。“恩尼格瑪”破解工作,只得由海峽對面的英華人來完成了,為了掌握主動權,英華人必須攻克這個難關。
隨著德國在歐洲的肆虐,苦苦支撐的英華人一面積極的防禦本土,一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爭取在密碼上有所突破,掌握德華人的一舉一動,為抵抗德軍入侵提供重要情報。所以,英華人對這個“寶貝”,可以說是“愛不釋手”、十分重視。
首先,選址很重要。時任英國海軍上將休·辛克萊爵士是軍情六處的主管,他將布萊切利莊園作為“超級機密”的研發地,這裡偏離鬧市區,坐落在一片樹林裡,既安全又保密。更難得的是,距離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不遠,便於專家們雲集。
其次,徵集各類專家進行攻關。為了早日破解,軍方可謂是使出渾身數解,召集了一批語言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等,沒日沒夜地進行密碼破解工作。艾倫·圖靈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2014年英國出品的《模擬遊戲》,就是以他的經歷,拍攝的人物傳記電影。
更關鍵的是,“保密、保密、再保密”。為此,核心人員的“吃喝拉撒睡”幾乎全在莊園,甚至無線電部因為天線多過於“招搖”,被遷出了莊園。並且要求所有破譯的情報,只能由辛克萊爵士口頭傳達給丘吉爾,不得以任何文字出現。
經過兩年的攻關,這個“超級機密”終於發揮了作用。隆美爾一直責罵義大利人的海上運輸不利,急需的燃料、補給遲遲運不上來。其實,很多是因為英華人掌握了他們運輸的時間和地點,並進行伏擊,以致於非洲軍團的燃料大多沉入海底。
當然,這也解釋了蒙哥馬利為什麼總是先拿義大利軍隊“開刀”?因為英華人透過“超級機密”,完全掌握了非洲軍團兵力分佈的情報。而矇在鼓裡的隆美爾,總是歸咎於義大利人的無能和拙劣的表現,甚至懷疑他們出賣情報。
不是空穴來風的是,為了保護“超級機密”,英軍在非洲採取每項行動後,都不忘往義大利人身上潑“黑水”,放出話或者暗示,英軍取得的成功是義大利人“叛變”說出的。義大利人也因“蝨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懶得解釋了。
從嚴格意義上講,“超級機密”是丘吉爾手裡的一張王牌,甚至對羅斯福也保密,直到美國參戰後,才有了資源共享。由於保密措施到位,到了1970年,布萊切利莊園的秘密才被世人知曉,後來成為了一處密碼學為主題的博物館。
隆美爾到死都不知道,讓其在非洲步履艱難的,不光是不爭氣的義大利人與棘手的後勤保障,還有早已被破解的“恩尼格瑪”。與其說德軍是被盟軍的強大實力打敗,倒不如是被“自己人”打敗,因為那個化名艾斯克的德華人,出賣了德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1943年,隆美爾離開了他征戰兩年的北非。不過,和他當初勢在必得的精神頭比起來,此時的離去,多少有些傷感和不甘。糟糕的後勤補給,讓他“壯志未酬”,而始終不在狀態的義大利人,讓他既鄙視,又痛恨。
隆美爾很多次在公眾場合,對散漫的義大利人進行抨擊。在他看來,非洲軍團的補給運不上,以及每次進攻都不順,很有可能是他們向英軍提供了情報。殊不知,出賣情報的恰恰是一名德華人,隆美爾冤枉了義大利人,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還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說起。1918年,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受《凡爾賽合約》的限制,國家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好在德國的工業生產十分發達,湧現出了很多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利用現代化的電氣技術,發明了一種能夠自動編碼的機器。
這個機器由鍵盤、轉子和指示器組成,乍一看像老式的打字機,但這個複雜精緻的“盒子”,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密碼機。謝爾比烏斯為它申請了專利,並取名為“恩尼格瑪”,意思是“啞謎”。但它售價3萬美元的價格,讓人很少問津。
1923年,就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德國軍方對這款密碼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進行了嚴格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試驗,效果十分滿意。謝爾比烏斯的工廠開始為德軍批次生產“恩尼格瑪”,併成為二戰中德國上下公認的、不可破譯的密碼機。
對戰後德國一直不放心的英華人,始終密切地監控德國方面的通訊。意外的是,1926年德國使用“恩尼格瑪”後,再也獲取不了新情報了,直到1931年,事情有了轉機。一個化名艾斯克的德華人,向法國情報部門提供了“恩尼格瑪”的資料。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位德華人的哥哥就是德軍通訊總長,而他本人就在密碼處工作,由於對社會的不滿,經濟拮据,靠出賣情報,獲取了一萬馬克。然而,法華人始終破譯不了,再加上他們認為受“限制”的德國沒有太大威脅,於是放棄並將資料轉手給了波蘭人。
與法國不同的是,作為在歷史上經常被瓜分的波蘭,卻時刻關注著西邊的德國和東邊的蘇聯,因為他們始終對波蘭“不懷好意”。也正是這種“居安思危”的想法,讓波蘭人十分重視情報工作,法華人送來的資料,讓他們找到了破譯的突破口。
打仗不行的波蘭人,破譯密碼技術卻是領先於世界。按照兩國軍事合作協議,當法華人把從德華人那裡買來的情報交給波蘭後,他們如獲至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成立密碼局,找到國內頂尖的數學家開始攻關,儘管取得不小的進展,但德華人一換密碼本,他們就要重新來過。
好在那個化名艾斯克的德華人,在隨後的7年間,不斷地向法華人提供情報。但到了1938年,他停止了與法國情報部門的合作。因為德、法兩國的關係緊張,“於公於私”這都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及時收手,更多是為了保命。
德國在入侵波蘭前,又對“恩尼格瑪”進行了升級,安全性更高。並隨著德國撕毀同波蘭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侵佔了蘇臺德地區;以及在其國內,反波蘭的聲浪不斷高漲。在此情況下,波蘭急需盟友的幫助,去破解“恩尼格瑪”。
同時,也希望有朝一日,波蘭遭到進攻,盟國可以繼續對“恩尼格瑪”進行研究。當英、法兩國同行看到波蘭密碼局的成果時,不禁大驚失色,沒有想到波蘭人在密碼破解工作上,比他們領先10年。尤其是英華人,一直苦於沒有任何破解頭緒。
更讓他們高興的是,波蘭密碼局將兩架“恩尼格瑪”仿製品,以及大量的資料,一併送給了英、法同行們。看來,波蘭人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做最壞的打算。果不其然,2周後,德軍閃擊波蘭,28天佔領其全境。
帶著波蘭同行的期許,英、法兩國開始了繼續研究。但糟糕的是,歐洲的局勢急轉直下,號稱擁有第一陸軍的法國38天投降。“恩尼格瑪”破解工作,只得由海峽對面的英華人來完成了,為了掌握主動權,英華人必須攻克這個難關。
這就是神秘的“布萊切利莊園”。隨著德國在歐洲的肆虐,苦苦支撐的英華人一面積極的防禦本土,一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爭取在密碼上有所突破,掌握德華人的一舉一動,為抵抗德軍入侵提供重要情報。所以,英華人對這個“寶貝”,可以說是“愛不釋手”、十分重視。
首先,選址很重要。時任英國海軍上將休·辛克萊爵士是軍情六處的主管,他將布萊切利莊園作為“超級機密”的研發地,這裡偏離鬧市區,坐落在一片樹林裡,既安全又保密。更難得的是,距離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不遠,便於專家們雲集。
其次,徵集各類專家進行攻關。為了早日破解,軍方可謂是使出渾身數解,召集了一批語言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等,沒日沒夜地進行密碼破解工作。艾倫·圖靈就是其中傑出的一位,2014年英國出品的《模擬遊戲》,就是以他的經歷,拍攝的人物傳記電影。
更關鍵的是,“保密、保密、再保密”。為此,核心人員的“吃喝拉撒睡”幾乎全在莊園,甚至無線電部因為天線多過於“招搖”,被遷出了莊園。並且要求所有破譯的情報,只能由辛克萊爵士口頭傳達給丘吉爾,不得以任何文字出現。
經過兩年的攻關,這個“超級機密”終於發揮了作用。隆美爾一直責罵義大利人的海上運輸不利,急需的燃料、補給遲遲運不上來。其實,很多是因為英華人掌握了他們運輸的時間和地點,並進行伏擊,以致於非洲軍團的燃料大多沉入海底。
當然,這也解釋了蒙哥馬利為什麼總是先拿義大利軍隊“開刀”?因為英華人透過“超級機密”,完全掌握了非洲軍團兵力分佈的情報。而矇在鼓裡的隆美爾,總是歸咎於義大利人的無能和拙劣的表現,甚至懷疑他們出賣情報。
不是空穴來風的是,為了保護“超級機密”,英軍在非洲採取每項行動後,都不忘往義大利人身上潑“黑水”,放出話或者暗示,英軍取得的成功是義大利人“叛變”說出的。義大利人也因“蝨子多了不咬,債多了不愁”,懶得解釋了。
從嚴格意義上講,“超級機密”是丘吉爾手裡的一張王牌,甚至對羅斯福也保密,直到美國參戰後,才有了資源共享。由於保密措施到位,到了1970年,布萊切利莊園的秘密才被世人知曉,後來成為了一處密碼學為主題的博物館。
隆美爾到死都不知道,讓其在非洲步履艱難的,不光是不爭氣的義大利人與棘手的後勤保障,還有早已被破解的“恩尼格瑪”。與其說德軍是被盟軍的強大實力打敗,倒不如是被“自己人”打敗,因為那個化名艾斯克的德華人,出賣了德國。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