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人文之光
【1】
武則天晚年臨終之前,面臨一種很尷尬的局面。
那就是,後繼者問題。
當然,如果是在歐洲的話,武則天不會因為這個而感到憂慮——因為按照中國的慣例,只有男人能當皇帝,皇位當然也是有皇帝的兒子繼承。而歐洲女人可以當皇帝,並且皇位可以傳給自己的外孫子,也可以傳給女兒。
而武則天破了這個慣例,首次以女人的身份做了皇帝,但是,之後的傳承怎麼辦?
誰來繼承自己的皇位?
武則天姓武,掛念著孃家人,希望武家可以千秋萬代有榮華富貴(這個觀念,似乎西方的女王不具備),但是,武則天同時又考慮,如果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兒武三思,那麼,這對自己的兒女——唐中宗李顯和太平公主,又很不公平?
【2】
就在武則天猶豫不決的時候,武周朝廷的五個大臣,代替武則天做出了決定: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以擁立李顯復位、復辟唐朝為名,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看大勢已去,只好頒佈詔書,宣佈禪讓皇位給李顯,李顯復辟後,恢復了之前的國號:大唐。
倘若沒有這場政變,未來歷史的走向會怎麼走,誰也說不好。
因為如果沒有這場後來被叫做神龍政變的政變,很可能,武則天不會傳為給李顯,更有可能武周得到延續。
後世的歷史,也會相對改寫。
【3】
當然,參與政變的五位大臣,最終,也沒落下好下場——他們都被唐中宗貶走了。
當然我個人感覺,這不是唐中宗的主意,因為唐中宗這個二百五,一輩子沒有主見,要知道,武后在位期間,武三思多次害他,可是呢,他復位後,居然幾番被武三思忽悠,還把武三思當成了好人。
最無奈的是,李顯復位後,還被韋皇后玩弄於鼓掌之中。
因此我懷疑,對於智商有缺陷的唐中宗來說,神龍政變的五個大臣的處理,不是他的主意。
最終,五大臣裡面,張柬之、崔玄暐病死,其餘三個自殺,晚景都很淒涼。
-
3 # 鄧海春
神龍政變標誌著武則天政治生涯的結束,也是中國古代女權主義的衰退點。這場政變是由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發動的一場反武擁唐的政變,故又稱作“五王政變”。他們五人一心光復大唐,只可惜當初對李顯的期望太高,才會留下武三思和韋后這等後患,以至於最終無一善終。
其中張柬之憂憤而死,崔玄暐病痛而亡,敬暉凌遲處死,而桓彥範、袁恕己也被李顯派的使者殺死。《新唐書·桓彥範傳》記載:"三思慮五人者且複用,乃納崔湜計,遣周利貞矯制殺之。利貞至貴州,逢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又諷太子上表,請夷暉等三族,上不許。中書舍人崔湜說三思曰:"暉等異日北歸,終為後患,不如遣使矯制殺之。’三思問誰可使者,湜薦大理正周利貞。……得暉,咼而殺之。"
神龍政變雖然重新確立了李唐家族的王朝地位,但他們只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與張易之以及他們的黨羽。而以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家人卻毫髮無損,仍在朝堂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李顯復位後不顧滿堂朝臣的反對堅持立野心勃勃的韋氏為皇后。此二人沒有一個是善茬,都對皇位虎視眈眈。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李顯能夠重新登上皇位,與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敬暉五人的擁立密切相關。所以武三思和韋氏形成統一聯盟一同對付他們五人。
眾所周知他們五人在神龍政變後均被封為王,然而這並非出於獎賞,反倒是一場陰謀。《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上以為然……以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範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
這段話大概是說武三思和韋后以恃功專權為由建議唐中宗封張柬之五人為王,但不讓他們參與政事。“看似封王,實則削權”,既賞賜功臣以表帝王風範,又掌握實權以防功高震主。唐中宗對韋氏和武三思十分信任。為了討韋氏歡喜,不顧眾人反對將韋玄貞(韋氏父親)破格封王,甚至還揚言“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還吝惜一侍中嗎?”為了拉攏武三思,幾次三番與武家聯姻。如此看來,後來武三思和韋氏能成功地誣陷張柬之等人可謂輕而易舉。
儘管五王的悲劇皆武三思與韋后一手策劃,但若不是唐中宗李顯一味地親小人、遠賢臣,五王又怎會慘死?而且這一切早有前兆。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暉也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後來他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如此一來敬暉也就沒有堅持了。
回覆列表
肯定是死了啊,發動軍事政變的人還能活嗎?
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五人,他們是神龍政變的主要策劃者和實施者,因而在唐中宗李顯登基後不久,五人被封為郡王,
第二年,他們就被各種理由貶為地方的刺史、司馬,張柬之、崔玄暐在被貶途中病死,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則在被貶途中被殺。
書寫歷史的人帶有感情色彩,把人分了善惡好壞,普世價值觀裡,武則天名聲不好,男權社會出現女皇帝,而且改朝換代了,而這五人“撥亂反正”,就給人一種他們忠於李唐王朝,是忠臣的印象,
實際上呢?他們跟明朝“奪門之變”異曲同工,一群投機分子,女王快死了,而又沒有直接繼承人,出現權力真空,趁機豪賭一把,擁立皇帝復辟。
很多人只看到擁立之功,而看不到背後的危險。
你權力大到能擁立皇帝,皇帝怕不怕?你能造武則天的反,會不會造我的反?你會不會因為“擁立之功”而無法駕馭?
實際上,這種投機的人,基本都是死,後世參與“奪門之變”的幾個人也是死。參與擁立漢文帝的人最後下場也不好。
歷史上,參與政變而能倖存的人,少之又少,主要原因就是你讓皇帝覺得毛骨悚然,如芒在背,不得不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