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古人名字解詁》一書,作者吉常宏,吉發涵兩位先生
《古人名字解詁》頁234
劉備 字玄德
玄即黑色。因為 “青,黃,赤,白,黑”,五色至黑乃全部具備,所以 備 是 玄之德。
有史為證:《三國志 * 蜀志 * 杜瓊傳》:“先主諱備,其訓具也。”
《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五采備謂之繡。 ”
《詩 * 終南》:“五色備謂之繡。”
清朝學者桂馥《扎樸 * 蜀先主名字》:“備謂五色備。五色至黑乃備,故字玄德。”
又《書 * 舜典》有“玄德升聞,乃命以位。”之言。
《古人名字解詁》頁294
関羽 字雲長,本字長生
《詩 * 大雅 * 卷阿》:“鳳凰於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
《莊子 * 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鳳凰,大鵬 之羽翼,皆可傅於天而絕雲氣,故以“雲”應“羽”,綴以“長”,意謂前程長遠。
又關羽本字長生。
《楚辭 * 遠遊》:“仍 羽 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洪興祖補註:”羽人,飛仙也。
《老子》第五十九章:”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呂氏春秋 * 求人》:“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
所以 用“長生”來呼應“羽”。
意思是希望如羽人(仙人)長生不老,自漢武帝以來,人多慕神仙,故形之於名字。
《古人名字解詁》頁163
張飛 字益德
《春秋 * 僖公十六年》:“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
杜預注:“鷁,水鳥,高飛遇風而退。”
益 通假為 鷁,以應“飛”字。
小說家不明古音,以為“益”與“飛”不協,故改“益”為“翼”。
補充:
《漢書 * 司馬相如傳》:“怠而後遊於清池,浮文鷁,揚旌枻,張翠帷,建羽蓋。”
《淮南子 * 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此遁於水也。”
《後漢書 * 馬融列傳》:“水禽鴻鵠,鴛鴦、鷗、鷖,鶬鴰、鸕、鷁,鷺、鴈、鷿輟,”
《易林》:“鷁飛中退”
《古人名字解詁》頁245
諸葛亮 字孔明
(諸葛亮 是 諸葛亮 的簡體字)
《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河上公注:“孔,大也。”
孔明 意謂 大明,與 亮 同義相協。
《古人名字解詁》頁283
魏延 字文長
《爾雅 * 釋詁》:“延,長也。”
文 亦東漢以降名字習常用字。
補註:
《荀子 * 議兵》:“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古人名字解詁》頁295
龐統 字士元
(龐統 是 龐統 的簡體字)
《易 * 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釋文:“統,本也。”
《公羊傳 * 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何丘注:“統,始也。” 所以 “統” 字有 “始” 義。
《爾雅 * 釋詁》:“元,始也。”
補註:《春秋公羊傳 * 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所以 “統” 和 “元" 是同義字。
“士”字是漢未三國中人習常用字,作修飾之用。
《古人名字解詁》頁120
姜維 字伯約
( 姜維 是 姜維 的簡體字)
《詩經 * 小雅 * 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毛傳:“維者,縶也。”
《詩經 * 小雅 * 斯干》:“約之閣閣、椓之橐橐。”
毛傳:“約,束也。”
“維” 和 “約” 是近義詞。
伯 指 姜維 是長子。
《古人名字解詁》頁169
曹操 字孟德
《荀子·勸學》:“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梁啟雄的《荀子簡釋》:”謂有德而能操持也。“
《漢書 * 張湯傳》:“湯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
顏師古注:“操,謂所執持之志行也。”
所執持之志行即是德行。
孟 是排行老大。
夏侯惇 字元讓
(惇 或作 敦,同義字,讓 是 讓 的簡體字)
本人無責任註釋:
《爾雅·釋詁》:”惇,厚也。“
《賈誼新書 * 卷八 * 道術》:“厚人自薄謂之讓,反讓為冒。“
值得一提的是:《賈誼新書 * 卷一 * 過秦上 》就是鼎鼎大名的“過秦論”。
可見 讓 就是進一步註解 惇 字,能 讓 方為 敦厚 之人。
元 是男子取字常用修飾字,只做稱美之用,無實際意義。
夏侯淵 字妙才
無責任註釋:
《孔叢子 * 廣詁》:“淵,深也。”
《詩經 * 小雅 *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所以 淵 是 深水 的意思
《莊子 * 天地篇》:“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河上公注:“妙,要也。人常能無慾,則可以觀道之要”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河上公注“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常謙虛,不盈滿。道淵深不可知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水性幾於與道同。。。。。。水深空虛,淵深清明。”
即個人修為達到上善若水,淵深無慾的層次,方可理解 道 的妙處。
所以 淵 為 觀妙之才。
推薦《古人名字解詁》一書,作者吉常宏,吉發涵兩位先生
《古人名字解詁》頁234
劉備 字玄德
玄即黑色。因為 “青,黃,赤,白,黑”,五色至黑乃全部具備,所以 備 是 玄之德。
有史為證:《三國志 * 蜀志 * 杜瓊傳》:“先主諱備,其訓具也。”
《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五采備謂之繡。 ”
《詩 * 終南》:“五色備謂之繡。”
清朝學者桂馥《扎樸 * 蜀先主名字》:“備謂五色備。五色至黑乃備,故字玄德。”
又《書 * 舜典》有“玄德升聞,乃命以位。”之言。
《古人名字解詁》頁294
関羽 字雲長,本字長生
《詩 * 大雅 * 卷阿》:“鳳凰於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
《莊子 * 逍遙遊》:“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鳳凰,大鵬 之羽翼,皆可傅於天而絕雲氣,故以“雲”應“羽”,綴以“長”,意謂前程長遠。
又關羽本字長生。
《楚辭 * 遠遊》:“仍 羽 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
洪興祖補註:”羽人,飛仙也。
《老子》第五十九章:”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呂氏春秋 * 求人》:“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
所以 用“長生”來呼應“羽”。
意思是希望如羽人(仙人)長生不老,自漢武帝以來,人多慕神仙,故形之於名字。
《古人名字解詁》頁163
張飛 字益德
《春秋 * 僖公十六年》:“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
杜預注:“鷁,水鳥,高飛遇風而退。”
益 通假為 鷁,以應“飛”字。
小說家不明古音,以為“益”與“飛”不協,故改“益”為“翼”。
補充:
《漢書 * 司馬相如傳》:“怠而後遊於清池,浮文鷁,揚旌枻,張翠帷,建羽蓋。”
《淮南子 * 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此遁於水也。”
《後漢書 * 馬融列傳》:“水禽鴻鵠,鴛鴦、鷗、鷖,鶬鴰、鸕、鷁,鷺、鴈、鷿輟,”
《易林》:“鷁飛中退”
《古人名字解詁》頁245
諸葛亮 字孔明
(諸葛亮 是 諸葛亮 的簡體字)
《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河上公注:“孔,大也。”
孔明 意謂 大明,與 亮 同義相協。
《古人名字解詁》頁283
魏延 字文長
《爾雅 * 釋詁》:“延,長也。”
文 亦東漢以降名字習常用字。
補註:
《荀子 * 議兵》:“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古人名字解詁》頁295
龐統 字士元
(龐統 是 龐統 的簡體字)
《易 * 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釋文:“統,本也。”
《公羊傳 * 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何丘注:“統,始也。” 所以 “統” 字有 “始” 義。
《爾雅 * 釋詁》:“元,始也。”
補註:《春秋公羊傳 * 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所以 “統” 和 “元" 是同義字。
“士”字是漢未三國中人習常用字,作修飾之用。
《古人名字解詁》頁120
姜維 字伯約
( 姜維 是 姜維 的簡體字)
《詩經 * 小雅 * 白駒》:“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毛傳:“維者,縶也。”
《詩經 * 小雅 * 斯干》:“約之閣閣、椓之橐橐。”
毛傳:“約,束也。”
“維” 和 “約” 是近義詞。
伯 指 姜維 是長子。
《古人名字解詁》頁169
曹操 字孟德
《荀子·勸學》:“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梁啟雄的《荀子簡釋》:”謂有德而能操持也。“
《漢書 * 張湯傳》:“湯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
顏師古注:“操,謂所執持之志行也。”
所執持之志行即是德行。
孟 是排行老大。
夏侯惇 字元讓
(惇 或作 敦,同義字,讓 是 讓 的簡體字)
本人無責任註釋:
《爾雅·釋詁》:”惇,厚也。“
《賈誼新書 * 卷八 * 道術》:“厚人自薄謂之讓,反讓為冒。“
值得一提的是:《賈誼新書 * 卷一 * 過秦上 》就是鼎鼎大名的“過秦論”。
可見 讓 就是進一步註解 惇 字,能 讓 方為 敦厚 之人。
元 是男子取字常用修飾字,只做稱美之用,無實際意義。
夏侯淵 字妙才
無責任註釋:
《孔叢子 * 廣詁》:“淵,深也。”
《詩經 * 小雅 *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所以 淵 是 深水 的意思
《莊子 * 天地篇》:“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河上公注:“妙,要也。人常能無慾,則可以觀道之要”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河上公注“道匿名藏譽,其用在中,常謙虛,不盈滿。道淵深不可知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水性幾於與道同。。。。。。水深空虛,淵深清明。”
即個人修為達到上善若水,淵深無慾的層次,方可理解 道 的妙處。
所以 淵 為 觀妙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