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些諷刺,曾經第一個登月,也是唯一成功登月的美國,居然在載人航天上沉寂了將近十年,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一直用的俄羅斯航天的聯盟號飛船去到國際空間站,這一用就是整整十個年頭了!
但從下週開始,也就是5月27日,肯尼迪航天中心將會發射由SpaceX公司研發製造的Falcon 9火箭搭載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十年來看著俄羅斯臉色做事的美國將一掃陰霾,特朗普總統據稱要親自前往肯尼迪航天中心觀摩此次揚眉吐氣的發射!
美國宇航局航天員本肯和道格拉斯下週將乘坐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
美國這十年憋屈都是拜當年吹噓到宇宙的太空梭所賜,真可謂成也太空梭,敗也太空梭,關於太空梭的故事,說起來實在不短!
早期設想圖
太空梭最早可以追溯到馮卡門的“火星計劃”中,那會就有了重複使用飛行器的設想,但後來開始了持續十年的阿波羅計劃,太空梭就被束之高閣了!但1969年首次登月前,美國在阿波羅計劃上的投資就開始縮減,因為最大的研發與測試已經過去,進入了製造與消耗發射的時代,但美華人發現,蘇聯人因為N1火箭的失敗,沒有在登月計劃上趕上美國!
截止到目前,人類製造的推力最大的火箭是前蘇聯的n1火箭
使得美國少了一個對標的國家,而且阿波羅登月消耗實在是太大了,除了撈回來幾塊月岩外實在沒有經濟性可言,登上月球的桂冠已經跑不了了,所以登月計劃漸漸走向沒落,到阿波羅17號登月後,美國徹底放棄了登月,把重心轉移到了空間站的建設上!
阿波羅計劃後太空梭預算佔了大頭
看上去很美的太空梭計劃
重複使用是它的最大優勢,當然還有優勢是它的貨艙直徑達4.6米,長度18.3米,有效載荷24噸,可以攜帶超大結構性元件進入太空,比如直徑4.3米,長度13.3米,重達11.6米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或者哈勃之後的國際空間站各種大型元件,對於大型以及超大型的空間結構建設,太空梭有著非常獨特的優勢!另外太空梭的宇航員訓練要求比較低,因為它發射和返回地球時過載不高,稍加訓練的普通人都能完成任務!
太空梭和聯盟號飛船對比
但太空梭結構太複雜了,整機超過250萬個零部件,對各個系統磨合與控制要求極高,而對絕熱瓦的重複使用估計不足,每次來回都要更換,並且使用後維護以保證第二次使用的成本太高,週期太長,導致太空梭的使用成本達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其實太空梭系統還包括助推器和燃料箱
從1981年4月12日NASA發射首架太空梭開始,30年來NASA在太空梭上花掉了超過2000億美元(研發),還有5架半飛機,135次任務,平均每次消耗15億美元,總共耗費超過4000億美元,但這不是最關鍵的!
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失事
最讓NASA受不了的是全球總共在載人航天上損失了22位宇航員,但太空梭計劃就佔了14位,佔比60%,1986年挑戰者太空梭爆炸的鏡頭永遠停格在了空中,而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重返大氣層時解體,則讓這個傷口再次被撕裂,而且比上一次傷得更重!
此後太空梭的退役計劃就提上了日程,待國際空間站建設和大型空基衛星可以告一段落時,NASA終於在2011年讓太空梭徹底退出了現役,但當時美國已經放棄飛船超過30年,2000年後的大型火箭和飛船一直都想撿回來,但無奈總是被各種因素打斷,所以從2011年開始,美國的載人航天就在裸奔狀態!
聯盟號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其實俄羅斯也要感謝太空梭,要不是美華人還得看俄羅斯臉色,租用聯盟號給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特朗普恨不得把俄羅斯給掐死,目測下週特朗普要去現場觀摩,估計就要在推特上發幾條洩憤的推送了,各位不妨關注下總統先生會發什麼高論。
載人龍飛船就是龍飛船2號,它是在重複使用的貨運飛船上改進的,將拋棄式逃逸火箭直接做到了飛船艙體的側面,因此科幻感很強,識別度很高,它將是美國最新一款經過載人認證的宇宙飛船,早期曾經打算使用反推火箭直接降落,但後期還是採用了降落傘帶反推,畢竟從數十千米高就開始反推降速,到地面時燃料消耗可不是小數目,這些燃料可是要從地面帶上去的!
2014年5月29日,龍飛船在首次向媒體公佈;
2015年5月6日,SpaceX完成了發射臺上中止發射的測試(逃逸測試);
2015年11月24日,SpaceX又完成了龍飛船2號的懸停測試;
2019年3月2日,龍飛船2號進行了首次無人發射,成功抵達國際空間站。3月8日龍飛船2號離開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降落在美國載人回收的傳統區域大西洋。
準確的說作為一個私營企業,SpaceX公司的進展已經相當不錯了,不過鋼鐵俠挖了不少NASA的工程師也是事實,畢竟人家退休返聘NASA也沒什麼話好說,不過SpaceX就像是私生子一樣,美國政府照顧下其實也沒所謂!
龍飛船感覺如何?
龍飛船內部延續了恩龍·馬斯克的風格,大面積的夜景顯示屏,相比之下按鈕倒是少得可憐。載人龍飛船高約8.1米,直徑4米,能同時容納7位宇航員,不過27日的發射將只搭載2位宇航員!另飛船有四個面積比較大的窗戶,到時候看太空可能就不只一個洞,而是有比較好的事業,龍飛船的座椅由最高等級的碳纖維和阿爾坎塔拉麵料製成,當然也將比當前來往地球與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要寬敞得多。
按照此前公佈的發射成本,滿載7位宇航員的龍飛船,每個人的成本大約是2000萬美元,而2014年聯盟號的發射價格大約是7600萬美元,這樣一來,國際空間站的運營成本將大大降低,甚至美國還可以開啟一筆生意,運送各國宇航員上下國際空間站!
這風格才像飛船嘛
2019年4月份,載人龍飛船在靜態時突然爆炸,差點飛船徹底摧毀,從爆炸影象來分析,應該是逃逸火箭發生了爆炸,因為底部反推火箭即使突然爆炸也沒那麼大威力,原來打算是這個位置設計反推火箭,不使用降落傘,但後來放棄了這個方案,改成了逃逸火箭的位置。
從去年4月份到現在剛好一年多點,希望馬斯克已經把龍飛船2搞定了,要不然這次上的可是真的兩名宇航員,我們祝載人龍飛船一路順利。
說起來有些諷刺,曾經第一個登月,也是唯一成功登月的美國,居然在載人航天上沉寂了將近十年,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一直用的俄羅斯航天的聯盟號飛船去到國際空間站,這一用就是整整十個年頭了!
但從下週開始,也就是5月27日,肯尼迪航天中心將會發射由SpaceX公司研發製造的Falcon 9火箭搭載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十年來看著俄羅斯臉色做事的美國將一掃陰霾,特朗普總統據稱要親自前往肯尼迪航天中心觀摩此次揚眉吐氣的發射!
美國宇航局航天員本肯和道格拉斯下週將乘坐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
美國為何停飛太空梭?美國這十年憋屈都是拜當年吹噓到宇宙的太空梭所賜,真可謂成也太空梭,敗也太空梭,關於太空梭的故事,說起來實在不短!
早期設想圖
太空梭最早可以追溯到馮卡門的“火星計劃”中,那會就有了重複使用飛行器的設想,但後來開始了持續十年的阿波羅計劃,太空梭就被束之高閣了!但1969年首次登月前,美國在阿波羅計劃上的投資就開始縮減,因為最大的研發與測試已經過去,進入了製造與消耗發射的時代,但美華人發現,蘇聯人因為N1火箭的失敗,沒有在登月計劃上趕上美國!
截止到目前,人類製造的推力最大的火箭是前蘇聯的n1火箭
使得美國少了一個對標的國家,而且阿波羅登月消耗實在是太大了,除了撈回來幾塊月岩外實在沒有經濟性可言,登上月球的桂冠已經跑不了了,所以登月計劃漸漸走向沒落,到阿波羅17號登月後,美國徹底放棄了登月,把重心轉移到了空間站的建設上!
阿波羅計劃後太空梭預算佔了大頭
看上去很美的太空梭計劃
重複使用是它的最大優勢,當然還有優勢是它的貨艙直徑達4.6米,長度18.3米,有效載荷24噸,可以攜帶超大結構性元件進入太空,比如直徑4.3米,長度13.3米,重達11.6米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或者哈勃之後的國際空間站各種大型元件,對於大型以及超大型的空間結構建設,太空梭有著非常獨特的優勢!另外太空梭的宇航員訓練要求比較低,因為它發射和返回地球時過載不高,稍加訓練的普通人都能完成任務!
太空梭和聯盟號飛船對比
但太空梭結構太複雜了,整機超過250萬個零部件,對各個系統磨合與控制要求極高,而對絕熱瓦的重複使用估計不足,每次來回都要更換,並且使用後維護以保證第二次使用的成本太高,週期太長,導致太空梭的使用成本達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其實太空梭系統還包括助推器和燃料箱
從1981年4月12日NASA發射首架太空梭開始,30年來NASA在太空梭上花掉了超過2000億美元(研發),還有5架半飛機,135次任務,平均每次消耗15億美元,總共耗費超過4000億美元,但這不是最關鍵的!
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失事
最讓NASA受不了的是全球總共在載人航天上損失了22位宇航員,但太空梭計劃就佔了14位,佔比60%,1986年挑戰者太空梭爆炸的鏡頭永遠停格在了空中,而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重返大氣層時解體,則讓這個傷口再次被撕裂,而且比上一次傷得更重!
此後太空梭的退役計劃就提上了日程,待國際空間站建設和大型空基衛星可以告一段落時,NASA終於在2011年讓太空梭徹底退出了現役,但當時美國已經放棄飛船超過30年,2000年後的大型火箭和飛船一直都想撿回來,但無奈總是被各種因素打斷,所以從2011年開始,美國的載人航天就在裸奔狀態!
聯盟號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其實俄羅斯也要感謝太空梭,要不是美華人還得看俄羅斯臉色,租用聯盟號給國際空間站運送宇航員,特朗普恨不得把俄羅斯給掐死,目測下週特朗普要去現場觀摩,估計就要在推特上發幾條洩憤的推送了,各位不妨關注下總統先生會發什麼高論。
新版的飛船如何?坐起來舒服不?載人龍飛船就是龍飛船2號,它是在重複使用的貨運飛船上改進的,將拋棄式逃逸火箭直接做到了飛船艙體的側面,因此科幻感很強,識別度很高,它將是美國最新一款經過載人認證的宇宙飛船,早期曾經打算使用反推火箭直接降落,但後期還是採用了降落傘帶反推,畢竟從數十千米高就開始反推降速,到地面時燃料消耗可不是小數目,這些燃料可是要從地面帶上去的!
2014年5月29日,龍飛船在首次向媒體公佈;
2015年5月6日,SpaceX完成了發射臺上中止發射的測試(逃逸測試);
2015年11月24日,SpaceX又完成了龍飛船2號的懸停測試;
2019年3月2日,龍飛船2號進行了首次無人發射,成功抵達國際空間站。3月8日龍飛船2號離開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降落在美國載人回收的傳統區域大西洋。
準確的說作為一個私營企業,SpaceX公司的進展已經相當不錯了,不過鋼鐵俠挖了不少NASA的工程師也是事實,畢竟人家退休返聘NASA也沒什麼話好說,不過SpaceX就像是私生子一樣,美國政府照顧下其實也沒所謂!
龍飛船感覺如何?
龍飛船內部延續了恩龍·馬斯克的風格,大面積的夜景顯示屏,相比之下按鈕倒是少得可憐。載人龍飛船高約8.1米,直徑4米,能同時容納7位宇航員,不過27日的發射將只搭載2位宇航員!另飛船有四個面積比較大的窗戶,到時候看太空可能就不只一個洞,而是有比較好的事業,龍飛船的座椅由最高等級的碳纖維和阿爾坎塔拉麵料製成,當然也將比當前來往地球與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要寬敞得多。
按照此前公佈的發射成本,滿載7位宇航員的龍飛船,每個人的成本大約是2000萬美元,而2014年聯盟號的發射價格大約是7600萬美元,這樣一來,國際空間站的運營成本將大大降低,甚至美國還可以開啟一筆生意,運送各國宇航員上下國際空間站!
這風格才像飛船嘛
2019年4月份,載人龍飛船在靜態時突然爆炸,差點飛船徹底摧毀,從爆炸影象來分析,應該是逃逸火箭發生了爆炸,因為底部反推火箭即使突然爆炸也沒那麼大威力,原來打算是這個位置設計反推火箭,不使用降落傘,但後來放棄了這個方案,改成了逃逸火箭的位置。
從去年4月份到現在剛好一年多點,希望馬斯克已經把龍飛船2搞定了,要不然這次上的可是真的兩名宇航員,我們祝載人龍飛船一路順利。